职业生涯前半期,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当网络主播。一个月前提起平台直播教学,我还一头雾水,不得章法。转眼经过四周历练,竟然已能比较熟练地运用“zoom 教学立方”,实现语法、视听说、阅读、精读等不同课型教学,想来也是神奇。
一、初识直播教学
一月下旬,离开学尚早,网上的培训界大v已开始谈论直播平台,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我出于好奇旁观了一下,并未觉得跟自己的工作会产生关联。
2月1日,学校教务处正式发布了《2020年春季学期应对疫情在线教学实施方案》。鉴于疫情形势发展迅猛,我开始意识到,如期返回线下课堂恐怕不现实,线上教学将是短期内老师们唯一的出路。本着笨鸟先飞的精神,我第一批入群参加了教务处组织的培训,观看电子系彭成磊老师线上教学演示视频,阅读谈文娟老师分享的在线教学心得,从中获得勇气,也心存些许忐忑。
彭老师的视频真实呈现了qq群在线授课过程,并利用教学立方辅助实现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我了解了线上教学的基本操作环节,知道了它的可行性。彭老师对技术手段使用非常娴熟,课堂节奏把握不疾不徐,与学生互动也恰到好处,堪称公开课模板,但我过去从没接触过此项技术,能这样游刃有余吗,会不会手忙脚乱?想到这点心里有点方。
谈文娟老师文字分享非常朴实,字里行间我了解到她对直播技术以前也完全不了解,我想,她可以学会,我应该也能学会。但是她与我又有不同之处,她是大咖,第一次课就是150人的大场面,电子系两位技术达人全程保驾护航,而我一个人得活成一支队伍,一旦上台,出现任何问题都得自己面对,能否hold住,心里暂且打个问号。
就这样,在开学前两周里,我时而乐观时而犹疑,一路跌跌撞撞前进。
二、学习理论和实战测试
古语里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迟早要面对,不如迎难而上,趁早筹划。
理论方面,我先下载教务处编撰的几份在线教学指南阅读。这些文档哪怕放到现在回头看,依然觉得写得很清晰,方向给得很明确,提供了备选方案:录播教学立方、直播教学立方、spoc定制课程等。基于三方面考虑,我最后选择了“直播教学立方”这种方式。具体的考量是:1.(高质量的)录播其实比直播要求更高,非短时间之内能完成;2.spoc定制课程需有前期储备资源,仓促间较难处理好;3.按照课表时间直播上课,有助于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唤醒开学的感觉。
实践方面,我比教务处规定的试课时间提早了十天多组建微信群和qq群,跟学生连线试用平台,留出足够的时间余量,以防后面出现问题来不及更正。在家里,我把家庭成员拉进“教学预演群”,用他们测试我设想的各种教学手段在网络平台是否可行。家人没空协助时,我就一人分饰两角,在两台电脑间穿梭,一台当“教师机”,另一台当“学生机”,了解课件在师生屏幕上展示的异同,观察音视频传输卡顿情况,推演不同情况下自己的对策。研究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颇有一点乐在其中、废寝忘食的感觉。
三、遴选合适平台
原本的首选是qq直播,因生活中常用qq,对它比较熟悉。但在试用时,发现它的通话功能会出现延时,虽然只是短暂的1-2秒,但对互动非常频繁的外语课堂,这个缺陷在授课过程中会被无限放大,影响教学效果。
接下来我选择了布卡直播,这是一家收费平台,注册后形成一个虚拟教室。如同现实中的实体教室,学生自行输入教室号就可进入,非常方便。这个平台还有其他一些优点,比如:可以提前上传教学资料到服务器,是否对学生公开,由教师自己决定。不用分享屏幕,对教师电脑的私密性起到一定保护。另外,它本身集成了答题器等功能,不用再开启其他辅助平台记录教学。
我前期测试了几次,效果都不错,但在真正开始上课后发现一个缺点,即学生不能自行开麦。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只能先点学生姓名后的小喇叭图标,请他“上台”,学生收到信号后再点“应答”表示同意。这样一来一回非常耽误时间,流程损耗时间过多,拖慢了教学进度 ,最后我不得不忍痛割爱。(如果是互动没有那么频繁的课,这个平台其实是不错的选择)
考虑到本学期要上四门课,急需一个平台能兼容不同授课需求,不宜让学生安装太多软件。这期间,我一边上课,一边继续下载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希沃白板、zoom进行测试。碰巧同事分享心得时大力推荐了zoom,经过测试,发现它确实能符合我全方位的授课设想,最终选择了它。现在这个平台是我上课的“利器”,教学立方则是辅助记录教学过程的帮手。授课过程同步ev录屏,如学生遇网络卡顿漏听重要知识点讲解,课后提供课程二维码以便扫描回放。
四、实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好比食材,是一切之根本。直播平台是烹饪用的锅,锅的功能再多,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将食材制成美食。在线教学,我们要始终围绕“技术手段应服务课程内容”这一理念进行设计。
我针对线上教学的特殊性,做了一些有别于线下课堂的调整,以语法课和视听说课为例。
1.语法课
语法课的特点是理论多、练习多,原本授课策略是每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带学生做相应练习,这样针对性比较强。但是用zoom共享屏幕共享电子课本时,鼠标若在“理论篇”和“练习篇”不同页面间来回跳跃翻动,难免看着眼花缭乱,视力受影响不说,大脑接受度也会下降。所以现在改成集中讲解完所有理论知识点,再集中做练习,做练习时适当提点对应的是哪条语法规则。
共享ppt,我选择自己制作的提纲挈领的ppt,而不是出版社提供的内容繁复的ppt。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简单呈现课程要点,帮助学生大脑形成知识树,了解哪个要点在哪片枝干、哪片树叶上。有时也会拓展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知识,以补充课本内容不足。
2.视听说课
通常先共享生词ppt进行简要讲解,再共享音、视频精听。通过先进的远程协作,我们已完全可以做到像线下课堂那样对短文、对话进行实时断句释疑。但因无法面对面通过观察获知学生的掌握程度,我借助了教学立方的回答问题功能检测学习成效,例如,用“众答”设置选择题、是非题,平台及时反馈的答题准确率可以给教师提供参考,便于及时发现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解析;还可以用“自由抢答”功能设置简答题、讨论题;当然,也可以用“随时提问”功能进行突击,提醒学生务必全程保持专注。
在讲解原版音视频时,如果需要注解的内容较多,我会直接打字在讨论区,这样比较便捷高效,内容呈现也比较完整。如果内容少,则用zoom的“注释”功能,直接将文字打在共享音视频画面上,对技术小白来说,能实现这样的高科技操作感觉好极了。
以此类推阅读课、精读课以及其他课程教学。
依据不同课型特点,挖掘直播平台嵌入的技术功能,“利其器”和“善其事”往往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相互成就。
五、反思在线教学利与弊
1.利
对教师来说,最大的利,首先是极大节约了时间成本。以往上课从市里往郊区赶,来回通勤3小时,现在这些时间可以节省下来做其他工作。其次,在复听自己的课时可以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比如授课语速过快。虽然课堂气氛确实比较好,学生能被吸引住一直往前走,但成熟的课堂完全可以在节奏上做得更稳一些。
对学生来说,有部分线下课堂习惯坐在后排的同学,现在回答问题变得积极多了。因为以前一个问题抛出去,他们习惯自言自语式小声回答,隔得远我听不清,而现在通过耳机传来声音很清晰,可以及时给予针对性反馈。
2.弊
缺点是以往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表情、动作决定提问谁,比如:信心满满成竹在胸的,可以问;东张西望开小差的,可以问;有所准备但还缺少点勇气的,可以问……但现在隔着屏幕,我看不见他们,原本能辅助教师做出判断的细节都消失了,提问只能带有随机性。而且一部分同学有屏幕做遮挡,个性又比较害羞,回答问题的频率也比以前少,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基于以往对他们的了解,决定向谁递出“橄榄枝”。
不知不觉,线上教学已开展了四周,技术手段和教学内容的融合在稳步向前推进。回想这一个月,能学会直播技术并用于实战,很有成就感;在琢磨新技术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也很有新奇感。此外,我还意识到,如能对教学内容熟稔于心,有清晰、系统、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上纯熟运用各类技术手段,教学效果可以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三月户外春意融融,山茶、玉兰、迎春早已绽放,相信疫情很快会消散,不久的将来师生又能回到真实的课堂面对面。不知到那时,我们是否会怀念这样一段特殊的线上教学时光呢?
p.s. 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在线教学群和外院授课群里提供演示视频、软件攻略的各位老师!感谢俄语系杨正老师和2014级本科生李珅在整个过程中给予的耐心指点!
(作者/外国语学院 孙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