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我院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课程开展线上教学,网络直播平台、在线会议平台成为了此次线上教学的重要支撑。疫情无情人有情,虽然老师和同学们不能面对面交流,但通过网络传达出来的求知欲、师生情也给这疫情影响下的特殊学期增添了一抹亮色。
我院的老师们认真备课,通过辛苦的准备,运用了腾讯会议、zoom、教学立方等多种线上教学手段,使得各类线上课程得以顺利开展。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的背后,是老师们竭尽全力想要把知识传递给同学们的热切关怀,也是老师们殚精竭虑地保证教学质量的良苦用心。
《软件工程与计算i》&《软件工程与计算ii》,刘钦老师
《软件工程与计算i》是我院学生在大一下半学期学习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以python、java语言为基础,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为主线,力求为刚刚踏入软件设计大门的本科生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刘钦老师也为18级本科生讲授《软件工程与计算ii》,该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工程化构建中小型软件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并为后续高级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打下全面的基础。
(刘钦老师)
面对首次线上教学的挑战,刘钦老师在原有线上seec系统的基础上,又紧急开发了helper系统。seec系统负责发布作业和统计学生作业情况,helper系统则负责发布课程通知和课件、课上布置客观题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在两大系统的加持下,刘钦老师的教学如鱼得水,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seec系统)
(helper系统)
在线上教学具体形式的选择上,刘钦老师选择了腾讯会议和bilibili直播并行的模式。刘钦老师认为b站现在不仅是一个年轻人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学习资源的优秀学习平台。bilibili加obs软件可以同时推流、录播,省去了繁琐的操作;b站与腾讯会议同时还能互相起到备份作用,当网络出现问题时,学生可以在另一平台上无缝切换,减少了因网络波动带来的内容损失。在将课程录播视频放上b站这点上,刘钦老师特意指出他不想让这两门课程只局限于南大学生内部传播,他希望这门课能够为软件工程这个专业起到宣传作用。而让刘钦老师欣慰的是,b站直播时最多可以达到2000人气,有的同学积极转发课程视频,甚至还吸引了一些已经毕业的学长回来重新学习。
(《软件工程与计算ii》b站录播视频)
对于线上教学对师生互动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刘钦老师表示虽然上课时不能看到学生们的表情对他的教学有一些小影响,但是线上教学时同学们的发言比起线下更加踊跃了,可谓是有利有弊。而对于接下来的线上学习生活,刘钦老师希望同学们要勤于刷题,有不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录播的方式进行弥补,要利用好seec系统和其他学习工具查缺补漏。
《互联网计算》,刘峰老师
《互联网计算》是刘峰老师为18级本科生讲授的课程,该课程全面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并有配套实验帮助学生巩固、掌握互联网的技术与知识。
(刘峰老师)
最开始收到线上授课通知时,刘峰老师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也是一次整理授课内容将其将电子化的机会。刘峰老师采用的是zoom会议平台进行授课,每次授课前他会将知识点整理好,录成视频,先上传到教学立方让同学们预习,然后直播时再播放一遍,每个主题的视频播放完就立刻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对于遗漏的内容或者是细节进行讨论。同时刘峰老师认为zoom的点名功能提升了师生间的交流频率,解决了线下上课难以得到后排同学反馈的问题。
(刘峰老师的录播课件)
(群内交流热烈)
虽然在第一节课前,刘峰老师一度十分担心家中网络环境的不稳定会给教学带来问题,然而师生间通过qq群等方式建立了高效的交流通道,成功克服了困难。最后刘峰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模拟器上把实验做起来,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课程会越来越具体,希望同学们保持现在的学习热情,也期待更多的同学能够在课上发言。
《数据库开发》&《软件工程与计算ⅲ》,刘嘉老师
刘嘉老师本学期面向17级本科生讲授《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与计算ⅲ》,《数据库开发》力图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高性能数据库开发的知识和技能,而《软件工程与计算ⅲ》则是软件学院的专业核心课之一,课程承接软工一和软工二,以团队实践和阶段交换为特征,通过开发一个中等规模软件系统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项目管理能力。
(刘嘉老师)
刘嘉老师一直有把《数据库开发》打造为慕课的想法,于是这次线上授课中他采用了在教学立方平台发线上视频的教学形式。在这一选择的具体实现上,刘嘉老师认为他听过的许多慕课都存在节奏缓慢、过于冗长的问题,于是这次他准备将本课程打造为快节奏、传递知识密度高的在线课程。同时刘嘉老师也指出直播能给学生带来很强的仪式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直播的益处不容忽视,所以数据库最后一节课一定会采用直播的形式。
(刘嘉老师的录播课件)
在教学的准备上,刘嘉老师表示录播的压力其实很大,为了切分、调整知识点的顺序,刘嘉老师更改了近一半的ppt内容。一段20或30分钟的视频,为了保证流畅性和知识的高密度传递,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来准备,远比直播两小时要累。
面对录播缺乏师生互动的问题,刘嘉老师花了大量时间为每次录播后设计了小测和思考题并配以答案与回复,希望通过小测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回顾,通过思考题让学生的知识更有延展性。
(课程群中的讨论)
软件工程与计算ⅲ一直是软件学院的重点课程之一,而线上授课则为其平添了一分色彩。老师和助教们搭建了gitlab平台,并在平台上对同学们的项目内容和git记录进行检查,所有项目的说明,需求的更新,要求的解释,完全通过教学立方上传视频和课程群内交流来完成。刘嘉老师说,学生的合作模式变成了网络环境中类似真实开源软件共享的状态,协作完全转向了线上,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特别好的,特别有意思的过程。
(gitlab系统和教学立方上的材料)
最后是刘嘉老师对于同学们接下来的学习生活的寄语,计算机课程最主要的就是自学,老师只能起到引导作用,老师的讲解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自学效率。而软件工程中最主要的自学途径就是练习。听课对于工程类课程来说,只是所有步骤的第一步,老师只能在第一步对学生产生作用,第二步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会,第三步要去练习,不断的练习,然后去寻找经验,体会这种经验的感觉。
学生感想
在得知要进行线上学习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些担心的,生怕在线上课中自己的效率会降低。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错误的,老师们的课程准备认真而用心,非常及时的互动和交流让知识离我们更近了。居家学习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也给了我们更加便捷,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让任何一个愿意去学习的同学都不会因为各种理由而错失学习交流,提升自我的机会。
个人感觉在家线上上课和在校线下上课还是有挺大区别的。首先是线上上课比较没有“仪式感”,没有上课铃声,没有课室,没有身边同学,更多地靠自己自觉登录到各个平台上课。师生交流、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师生不再是面对面交流,而是通过对话框或语音,不过这样实际上交流也更方便了,我觉得这是线上上课更好的一点。
疫情期间,老师们运用了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开展线上教学。一些课程利用了早已上线的mooc资源并配套了相关平台上的习题。这种方式能够在学习的时候给我们及时的反馈,并且可以自由拉动进度条,暂停,在讨论区和同学们讨论。有的课程利用教学立方上线了老师自己录制的录播,这种上课方式很灵活,可以根据我们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时间和数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图文来源: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