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背景下广泛开展线上教学,不仅是需要应对的挑战,更是革新教学理念、提升课程质量的机遇。外国语学院的近百位教师迎难而上,精心准备,着力突破专业教学的时空界限,增强外语技能训练的智能化和交互性。线上教学三周以来,外院的教师们充分利用便捷的技术手段,将“云端”课堂的师生互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陈星老师开设的“演讲与辩论”“英美散文评析”和“职场英语演讲技巧”等课都需要师生进行大量的实时交流。为了达到理想的互动效果,陈老师利用zoom平台直播的方式组织教学。对于线上直播,陈老师最初有些担心——教师是不是得唱“独角戏”?是不是每次只能与一个学生对话?通过开课之前的演练和开课初期的实测,陈老师现在已将zoom的“分组会议”功能用得非常得心应手。课堂练习环节,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同时展开讨论,而自己则随时进入各组指导。这样一来,一个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发言机会,而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多的学生。不仅如此,陈老师还利用“分组会议”的随机方式,让学生不再停留于“舒适区”,只跟熟悉的“小伙伴”搭档做练习,而是有机会与更多同学建立联系,体会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得到更充分的锻炼。
陈星老师利用“分组会议”组织教学
讲授四年级“西班牙语口译”课程的宋尽冬老师表示,让学生同步完成对视译文本的限时口译并提交录音,是西语系口译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毕业班学生准备专业八级口试需要演练的重要题型。大多数线上平台虽有分享屏幕、轮流发言等功能,但同步录制音频却并不常见。经过一番摸索,宋老师发现依托钉钉平台的语音打卡功能,辅以流程控制,可以实现口试模拟训练,满足限时完成口译任务的需求。她先在直播群内发口试任务卡,然后通过屏幕分享口译文本,同时控制答题时间;学生们独立作答并同步语音打卡,然后上传口试录音。整个过程与在语音室上课的体验几无二致。
宋尽冬老师进行口译限时训练的流程:发口试任务卡→学生同步语音打卡→学生上传口试录音
常晅老师这学期讲授“初级视听说”“德语写作”等四门课程,涉及三个年级的学生。他运用教学立方 zoom直播微信课程群的组合,保证课堂节奏的连续性和内容呈现的系统性,尽力降低知识“碎片化”的负面影响。以“初级视听说”为例,常老师每次课前会将重点词汇、语法、结构切分成知识点,制作成文、图、音、影等形式的课件上传到教学立方,同时发布预习要求。利用zoom直播时,则引导学生围绕交际情境循环展开听力、演讲、听写等项目的训练,确保其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点。听写环节,学生按照教学立方定时发布的课件做练习,再将答案以附件形式上传至教学立方;而学生所做的课堂演讲需在课后整理成文字稿并录制音频,同样以附件形式上传到教学立方,供教师批阅和一对一指导。
常晅老师在教学立方上收到的作业和利用微信的图片编辑功能批阅的作业
吴天楚是2019年底刚入职的法语系年轻教师。寒假里他为一年级“法语语音语法”的线上授课做了大量准备。这门课旨在纠正初学者的语音语调,巩固基础语法知识,需要以充分的师生交流作为保障。吴老师经过多次试测,确定了“线上线下结合、课上课下联动”的教学方案。一方面,他采用“腾讯课堂”讲解和示范语音语调,借助诗歌、短文、歌曲等使学生在完善发音、夯实语法点的同时开阔文化视野;另一方面,他用微信小程序“小打卡”建立“圈子”,要求学生每次课后“打卡”,提交朗读录音,再由他逐一点评、批改并回复。
吴天楚老师布置学生通过微信“圈子”交作业并进行批改
老师们创造性地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多重功能,探寻师生个性化互动的有效路径,在保质保量地完成现阶段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在为回归线下课堂之后继续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积累经验,拓展思路。
(外国语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