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03-09浏览次数:1106


 2020年的春季学期,天文学院的师生没有像以前一样齐聚仙林校区,而是在网络上一声声“新年快乐”的问候中,纷纷投入了全新的开学模式。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积极探索在线教学新模式,在教学管理方面按照“四部曲”模式来保证教学效果,即“前期动员、准备——课堂跟踪——课后反馈——课堂优化”。

一、响应号召,全员准备在线教学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线上教学,第一时间落实学校有关要求,确保在线教学质量。一是对新学期的教师开学初到岗情况进行摸底,向每一位任课老师传达教务处通知要求。二是针对不同课程进行深入沟通,力争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保证同学们的听课效果。

确定好在线教学课程后,学院积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培训,并专门建了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在线交流群,在正式线上授课前,各位任课老师按授课预案分别进行了预演、设备调试。为防网络拥堵,有的老师准备了多种预案,如准备了课程ppt视频作为备份,并考虑到部分同学没有无线宽带,流量压力大,提供音频版,充分照顾这些看不到视频的同学。

二、“播主”齐努力,各门课程在线教学顺利开展

经过前期的准备,线上课程顺利开展,每位老师针对这一新型教学方式,都深有体会。

12018级核心课程《统计物理》,黄永锋老师

《统计物理》这门课程涉及到不少比较抽象的概念,平时在课堂上同学们就反映这门课程比较难学,现在改为线上授课,教学难度更是增加不少。针对这一情况,黄老师将一些难点事先拎出来,在ppt中画好图解。线上直播讲课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及时看到同学们的反馈,面对冷冰冰的屏幕,教师一个人就会越讲越没有信心和激情。为此,黄老师加强和同学们的互动,尽量让自己的讲课内容组织得更有条理一些,绝不拖堂。每次课程结束,同学们会纷纷在弹窗中打出“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老师再见”等字句,这会让黄老师一下子意识到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和活泼可爱的同学们在一起,也让他瞬间就充满了满足和感动。



22018级核心课程《普通天文学》,李向东老师

李向东老师本学期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面向公众开放了三门慕课《宇宙简史》、《天文探秘》和《普通天文学》,同时为南京大学和金陵学院学生推出同步spoc课程。该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观看录播视频,结合qq群和慕课堂进行签到、测试和讨论。由于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因此李老师在课堂中特地增加了课堂练习的频次和力度,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分析,再辅以思维导图加以阶段性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纲要和关键知识点。

32018级核心课程《天体力学基础》,周济林老师

周济林老师在教学立方上先后制作了18个课件,每个课件为15-30分钟的ppt视频(包括天体力学基础教案视频,天体力学课程介绍视频)。前两周线上授课3次(6学时),采用的是腾讯会议共享屏幕教学。课堂中安排了2道题和10道题目的2次课堂测试,同学们参与度非常高。特别是周五下午课结束后,可能同学们后面没课,所以和周老师又交流了半小时还意犹未尽。课后同学们在课程的qq群里讨论很活跃。三次课同学们在教学立方中自主评价4.99分,评价最多的四项是:重点突出,感染力强,内容充实,娴熟自如。


42017级核心课程《理论天体物理》,丁明德老师

《理论天体物理》是天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前半部分内容为恒星大气物理,由丁明德教授主讲。该课程特点是概念多、公式推导复杂,学习难度较大。针对这个特点,丁老师将主要内容采用了录播的方式,以便同学能反复学习课件。同时,使用教学立方为主平台,以qq群和zoom会议室为辅助平台。每堂课最后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一章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直播的在线答疑。对一些典型的问题,引导学生集体参与讨论。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2017级拔尖生指选课程《流体力学》,戴煜老师

《流体力学》是天文学院本科拔尖生指选课程。疫情防控期间,课程承担教师戴煜采取“教学立方 zoom云会议直播”的形式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流体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公式推导多。为此戴老师特地购置了电子书写笔和电子板书软件,反复演练电子板书的书写。课程直播过程中,实时书写的电子板书通过屏幕共享同步投屏展示,尽可能再现线下课堂教学场景。每次课程直播结束后,直播录屏文件会第一时间在教学立方上发布,方便选课同学回看巩固。非常时期,师生共同努力,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



62017级拔尖生指选课程《天文与天体物理中的热点研究》,程鑫老师

程鑫老师本学期与我院谢基伟老师、王发印老师一起讲授《天文与天体物理中的热点研究》课程,这门课没有固定的参考书目,全凭授课老师的研究经验。课程的重点不在讲授成熟的知识点,而在启发学生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思考,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次疫情迫使课程在线进行,对授课老师和同学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此,程鑫老师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讲授的ppt经过了多次录制,第二次授课通过zoom软件结合教学立方,甚至实现了课堂反转,由学生分组主讲,效果非常好。


72017级空间方向核心课程《控制理论基础》,罗宗富老师

《控制理论基础(二)》是一门大三专业核心课程,罗老师第一次为 17 级空间专业本科生讲授本课程。开课三周以来,罗老师不断调整授课方式、进度安排,例如加入手写分屏推导公式等,以期让线上授课更符合同学们的学习需求。罗老师表示,随着大家的相互磨合,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惟愿疫情早日过去,让大家早日回到充满春意的美丽校园。

82017级专业选修课《x射线天文学》,李志远老师

李志远老师采用zoom会议平台进行直播教学,线上屏幕共享,一边展示ppt一边进行授课。上课过程中他会要求同学积极提问,并鼓励大家在课间对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积极进行讨论,交流看法。他还鼓励同学们翻转课堂,加强自学和互动式学习。这种授课方式颇受同学们的欢迎。


92016级专业选修课《天文文献阅读与写作》,张智昱老师

《天文文献阅读与写作》是一门本硕合上的实践型课程。这是最近入职的张智昱老师开设的第一门课程,也是他第一次进行线上授课。经过多方调研,他采用了zoom视频会议平台直播 教学立方互动 b站直播的授课方案。在每次课程前一天,他会预先录制中文讲解视频,供学生进行预习。在课堂讲解中,他使用zoom平台和学生共同分析上次作业,并对本堂课程组织讨论和答疑。b站直播与课堂教学同时进行,供少数zoom连接不够稳定和旁听的学生备用。课后,他会将课堂直播录像上传至教学立方,便于学生回顾复习。


102016级专业选修课《广义相对论基础》,王祥玉老师

《广义相对论基础》是一门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上的课程,王祥玉老师在开学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在线教学培训。王老师采用了“zoom会议教学立方 qq群”的联合方式进行授课,课上通过zoom在线视频会议实时授课,并利用ipad笔的书写功能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课后使用qq群与同学们交流、答疑和讨论作业。同时,通过教学立方进行上课签到。由于在线课程的开放性,我校其他学院的多位同学以旁听的形式参加了课程。


11、新生研讨课《宇宙的命运》,陈鹏飞老师

今年是陈鹏飞老师第8次开设新生研讨课《宇宙的命运》。开学初,陈老师先用家人的微信账号凑在一起建了一个新的微信群,然后把入群邀请码放到网站,再把网站链接发到教务处的教学平台,保证了30个学生在上课前顺利入群,以便实现师生互动。该门课采用了最简单的方式授课,即利用zoom平台。这种网络授课的优点是便利,缺点是无法通过学生的表情快速知晓学生的反应,只能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了解同学们的接受程度。


12、创新创业课程《gpu与人工智能》,于莹老师

《gpu与人工智能》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的课程,为保证上课质量和学生的体验感,于莹老师采用了“zoom直播方式教学立方打卡 qq群公告”的方式来保证所有的信息同步,上课前由qq群发布课程安排和注意事项,教学立方进行学生打卡,zoom直播,并提前录播课件以便网络条件不好的学生同步学习。为了保证学生课后能够有上机实操平台,于老师向nvidia公司申请了dli课程代码,当课程进行到编程练习时,能够提供云平台给学生登录练习,保证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13、就业指导类课程《自我探索与职业规划》,张巍老师

从“教师”变为“主播”,张巍老师坦言这还是第一次,课前多少还是有点紧张和激动。幸好获得了学校和同事的很多帮助,此外第一次线上授课时,看到有同学在讨论区鼓励“老师,你可以的”,感觉深受鼓舞。上过两次课后,张老师感觉已经逐步适应和熟练起来,她还发现线上课程的一个优势,那就是同学们在留言区的发言非常方便实时讨论和随时回顾。张老师表示,线上教学也给老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对自己也是很大的促进。


14、全校公选课《普通天文学》,谢懿老师

《普通天文学》的授课团队有多年参与教改项目的实践经验,对于线上教学其实并不陌生。但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新要求,团队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2月初,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帮助下,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团队建立了相应的spoc课程“2020春(公选课)-走进天文学”,在开学前上传了10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教学视频、单元测验、讨论题和考试试题,迅速完成了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的建设。由于完全采用线上授课,团队更加注重线上讨论区的答疑工作。同时,课程在评价体系设计中也更多考虑了学生参与度,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好的在线学习环境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三、课后组织师生共同反馈意见,及时优化课程教学

为了更好地保证在线课程的效果,学院教学与学工联动,实时了解每位同学的到课情况,分别核对每位未到课学生的原因,及时提供帮助。并分别针对在线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征集反馈信息。教师们在qq在线交流群中及时分享课程体验,针对学生设计了“线上教学,师生同行“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做好总结反馈给任课教师,保证下一周的线上教学能够更加顺利。

部分学生反馈:

王牧天:这学期我选了一门课。我很高兴在疫情期间在家里,仍然能跟随学校的老师一同学习。老师非常认真负责,多次测试直播平台的性能,并且每节课都在询问和收集大家对线上授课形式的反馈。并且老师也充分运用了线上授课和在线课堂软件的功能,课堂形式也很丰富多样。

姚俊:这学期我选了大学本科期间的最后一门课,张智昱老师开的《天文文献阅读与写作》。由于疫情原因,这门课也是我大学以来第一次在线上上课。其实,一开始我觉得线上上课会有一些弊端,毕竟看不见大家听课的真实状态,但是,上了两节课后,我发现大家听得都很认真,聊天栏里也积极互动,不过也没理由不好好听,毕竟老师准备和讲课都那么认真。此外,我还发现,虽然线上教学在一些地方不如教室里,但也有其优点,比如课上同学分享和记录的时候利用自己的电子设备会更方便。最后,还是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在鸟语花香的校园中与老师和同学们相见!

朱嘉豪:网课不用跑教室提前占位置,每个人的位置都是一样最好的。虽然更加轻松一点,但是没有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听课的氛围,集中注意力主要靠自觉,而且基本上大家都是闭麦,跟一个人听课没太大区别,老师提问的时候也稍微有点尴尬。可能刚开始使用软件老师还不是很熟练,但是课程还是一样有意思。有些问题老师不能使用黑板辅助教学,只能使用ppt,导致有些地方就不能阐述的很清楚。课后提问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听到老师对其他人的问题的解答,也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帮助自身更好掌握课堂内容。

孙逸辰:在线教学给我一种微妙的失衡感,一边是身后温暖的家庭烟火气,一边是屏幕上严肃的公式推导。好在这并没有太影响我的学习,反而让我更加珍惜在线学习的每一分钟。通过在线同学们的互动和提问,我也感受到了同学们努力听讲的热情,并自觉自己还是比较懒散,需要不断克服惰性。同时我也很期待和同学们在教室里并肩学习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张欣然:上网课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相比线下课,网课的时间,形式和进度都更加灵活,比如线下有些课是冲突的,但是线上录播的话,就可以“我都要”了。而且线上上课也算是大家困在家中与同学们联络感情的为数不多的机会。但是线上网课的缺点也是有的,比如无法直接与老师互动、提问;老师讲解可能也会比较简略,不那么有针对性;还有知识接受效果的问题。


在这个特殊的学期,天文学院本科教学保证了“线上教学,师生同行”,同时其他教学相关问题也都在云端一一解决,相信大家再次相聚在校园时,都会更加珍惜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