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03-06浏览次数:1612


217日开学以来,新闻传播学院已经开展了三周的线上教学。每节课上,摄像头、语音、对话框将天南海北的新传师生联结起来,地理距离虽远,课堂交流的距离却很近。

为维护广大师生的健康与安全,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有关“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在南京大学《关于做好南京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教学准备工作的通知》基础上,特别制订了《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期间本科教学工作方案》,号召学院教师认真策划、充分准备,积极开展线上教学。

为给新传学子创造高效、有趣、沉浸式的线上学习环境,学院努力打好技术基础,于开学前组织本学期53门课的授课老师分批参加全校在线课程技术培训;学院还建立了教师微信群,邀请技术外援协助答疑,以便于老师们互相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微信群交流


为了确保上课体验,学院老师们不断另辟“新”径,运用传媒人的敏感度和创造力,尝试使用不同的线上教学平台与教学方式;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进,努力寻求线上教学的最优化方案。线上教学开展以来,获得了新传学子的积极配合。 


个性化的线上教学方式

针对开设课程的不同特点,新传院的老师们选择了不同的网课平台。例如,李晓峰老师开设的《视频制作与传播》,就别有新意地选择了抖音直播。

使用抖音平台进行直播教学,在李晓峰老师看来,不仅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也能促进大家了解这些热门的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理念和规律,学生们能够去主动地接触、了解短视频的制作方法。抖音直播网课十分新鲜,李老师可以在直播时看到同学们的反馈,结合教学立方的讨论,及时地回复、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因为教学环境在家中,受到设备条件的限制,使用抖音直播时常存在画质不够清晰的问题。李晓峰老师在直播中需要考虑光线、位置和网络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呈现最好的授课效果。

李晓峰老师


学院外教farland老师本学期开设的《国际新闻》不仅用上了直播,而且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齐上阵,还加入了绿幕特效。随意切换各种新奇好玩的教学场景,还有环形灯补光、连麦互动等。18级传媒实验班的葛佳怡听完课兴奋地说道:“老师讲课很好很有感染力,而且高科技!”

farland老师


为了上好网课,farland老师精心准备。开学前,在助教的帮助下,farland老师了解了微课教学立方、直播教学立方、spoc这三种网上授课模式各自的优缺点。“我特别喜欢zoom这个功能,可以实时向学生展示电脑屏幕上的内容。”farland老师说。

在前期的不断测试中,farland老师发现zoom的体验不错,他最终决定选择zoom进行直播教学。为了用好zoom,他在youtube上学习如何使用zoom直播,还报名参加了zoom官方的会议直播演练,他还积极寻找同学进行直播教学演练。

多机位授课


正式上课时,farland老师使用四台设备同时工作,多机位、多角度拍摄,这不仅让同学们摆脱了长时间单一角度观看直播所带来的审美疲劳,也使得网络直播更贴合线下课堂教学形式。师生通过摄像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课堂上,farland老师总是鼓励同学们用肢体手势或者发送表情和他进行互动。他也积极寻找让同学们“动起来”的方式,通过鼓励同学们写摘要、记笔记让手动起来,也通过连麦进行互动、练习让嘴动起来,教学效果足以和线下教学相媲美。

马志浩老师开设的《广告策略与创意》也采用了直播的方式,这样能够更直接地和同学们交流和互动。

马老师提到,考虑到直播对收声的要求,他特意买了一个话筒和监听麦。直播虽然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需要控制上课时间、直播连麦有带宽限制、偶尔遇到网络卡顿等等,但马老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买球app排行网站的解决方案。例如,可以安排助教实时关注直播活动的流程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倘若在课程提报途中有同学突发网络状况问题,可以调整汇报顺序,以保证课程的正常进行等。

马志浩老师在家开展网课的设备


努力提高线上课程参与度

胡翼青老师开设的《媒介通论》,是一门面向19级人文大类学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课程。胡老师认为,理论学习是一种听觉思维,语音录课更适合理论大课的教学,他通过在教学立方发布语音录制课程的方式进行网络授课。

尽管这门课包含了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等深奥内容,但学生们的互动却十分热烈。网络开课至今,学生们共留下约500条讨论帖,这让胡老师相当高兴。胡老师认为,这完全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功夫都在课外。

同学们开始用文字来表达他们对理论的思考,即使深奥的媒介哲学问题也讨论得津津乐道,发表了很多有见地的看法,这是课堂教学完全没法做到的。一堂课结束,100多人里有一大半都表达了他们的观点,胡老师大概要花费一个小时跟他们一对一互动。

  

《媒介通论》教学立方讨论区截图

  

胡老师坦言,他一开始也担心互动的问题,曾“吓唬”学生们会让助教看他们在讨论区里的表现。“我还在课程群里发红包,课后在课程群表扬他们,用我儿子的话来说,就是老爸又在给学生放彩虹屁了。当然这种夸奖一开始是一种形式,但后来就完全是发自内心了。”

谈及课程讨论火爆的经验时,胡老师表示,提高同学们参与度的关键点之一,是思考该“如何设计问题”。他认为,问题要与课程有关,但又要有一定的新鲜度,“有的问题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们自己举例,看看学生有没有真懂;有的问题设置辩论的暗示,让学生们自己发挥。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要从旁提示,要鼓励,要反问,要提醒。”

胡翼青老师

  

胡翼青老师认为,理论课就应当辅以这种互动方法才能实现更好的课堂效果。他也反思道:“以前我在讲理论的时候,我自己扮演的就是一个哲人,自己渲染在自己的思想中,但与学生互动之后,学生们的收获明显加大,因为是南大的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强,有些思考连我都拍案叫绝。”

白净老师开设的课程《新媒体应用入门》是一门涉及到psaipr等多种软件操作的课程,因此她选择了录制微课的方式授课,一边在电脑上操作,一边讲解技术要点。

以往每学期选择这门课的学生大约有90人,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有时会看不清老师在讲台上的操作;而线上授课的方式,使得每个同学都能在自己的屏幕上清晰地看到老师的演示,还能够在教学立方上反复观看课件,不用担心遗漏了哪些操作细节,这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白净老师

  

白老师将软件操作方法提前录制好视频微课,放在教学立方上供学生学习,她使用微信群与学生互动,每节课后都会布置作业,并在微信群里点评作业,一针见血又风趣幽默的作业点评是这门课的亮点之一。当同学课后有技术疑惑时,白老师会及时录制答疑小视频,放在微信群里,向同学演示操作流程;当同学做出了新颖别致的作品时,白老师会将作品放在群里与大家分享,同时邀请同学录制小视频来展示操作方法。充满创意感的设计作业、老师对学生作业给予积极反馈,令学生们对学习软件产生了兴趣。白老师还给同学们发放了关于线上教学的调查问卷,希望通过收集学生意见不断调整上课方式。

白净老师在微信群的点评

  

新媒体应用重在“新”,技术更新速度快,白老师这样看待疫情期间的网课:“疫情虽然打乱了我们返校上课的节奏,但是又给同学们开启了一扇自学的大门。如今,知识更新变化特别快,老师在校园里教给同学们的知识,等学生毕业时,可能已经用不上了。但是,通过网课培养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

王佳鹏老师的《社会学》也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喜欢。参与课程的2017级传媒实验班同学评价道,王老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有很多批注,能促进学生反思。此外,线上纯文字讨论不仅能把问题讲清楚,而且非常高效。

  

王佳鹏老师为同学们的读书笔记做的批注

  

在之前的课堂教学里,王老师没有要求同学们阅读文献后写笔记、交作业。线上教学,王老师采用了第一节课录播+第二节课线上讨论的方式。为确保大家完成阅读,他要求同学们在每一周的阅读之后撰写读书笔记。收齐作业后,王老师会将所有同学的读书笔记整合起来,一一进行批注。线上讨论时,老师帮忙答疑解惑,大家共同学习这些批注,可以反问、可以发表见解,同步发言,促进不同思想的碰撞。

同学们在《社会学》课程群里的讨论

  

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王佳鹏老师认为自己也有同样的感受:“跟课堂教学相比,线上教学同样是真实的,我跟同学们一样‘受益匪浅’。最大的‘受益’就是,第一次没有任何杂务打扰,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喜欢的阅读和教学之中,并在其中感到莫大的快乐!”

王佳鹏老师

  

因时制宜的授课模式

《数字营销新趋势》由郑丽勇老师主讲。这门课程在网络授课时采用了“1 n”的授课模式,郑老师作为授课教师,邀请其他几位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一起在课堂上对数字营销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讨论。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原因在于,数字营销涉及到的知识体系比较多元化,多位老师参与课堂,能够对各种不同的传播模式和细分领域共同讨论,能够丰富数字营销课堂的知识体系。

  

郑丽勇老师


王成军老师开设的本科课程《数据新闻》和《数据科学python编程基础》,在文科生为主的新传院素来以“难”闻名。在此次线上教学中,王老师选择通过zoom平台进行直播教学。完成两周授课后,王老师感觉直播中的互动反馈不算特别理想,于是在第三周适时调整为教学立方微课直播教学的形式。“因为我看到白净老师给同学们发的网课调查问卷,大家反映最喜欢的上课形式是微课。”

  

白净老师发布的网课调查结果

  

在王老师看来,线上教学具有课堂教学不具备的优势。首先,线上教学的要求给老师们提供了把自己的课程制作成线上微课的强动力,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升级”实践机会;其次,课程录制不同于面对面即时互动,要求老师对全盘内容进行更多的考虑和精心准备,能使得自己的讲授内容成熟度更高;最后,也是“慕课”教学的出发点,录制下来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反复观看,这样,学生就不会像上课时因为一个点没听懂而被“抛弃”掉。

  

《数据新闻》的微课内容

  

王成军老师引用了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教育是点燃火焰,而不是灌水”,借以鼓励大家,在学习过程里要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做的事情,也就是内心燃烧的那团火焰。无论教学形式如何,充分自觉的学习和师生间良好的化学反应,才是始终不变的本质。

即使因为疫情,新传院的师生未能如约见面,但在线上课堂里,老师与学生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为做出更好的磨合而努力,写下难忘而精彩的教学交响乐。期待春意浓郁时,新传院师生能够带着新的收获重逢在南大校园!


新闻传播学院姜新雅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