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胡子轩)2020年2月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按照教育部和学校“推迟开学不停学”的要求,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鼓励开课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组织统筹,从2月17日起按照原校历全面推进线上教学。虽然学生们不能返回真正的教室上课,但教师精心准备的线上课程仍然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氛围。
2月18日8点至11点,是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丹副教授《新中国艺术批评专题》课程的授课时间。开课前10分钟,李丹就进入了课程平台进行了调试,学生们也纷纷进入直播平台,第一时间做出课程调试的反馈,课程在八点准时开始,整节课在李丹老师缓缓道来的讲述中顺利地进行。
李丹在腾讯课堂平台上为来自艺术学院、法学院等院系的20余名同学讲解了戏曲形象、组织模式对义和团运动产生的影响。他认为,义和团运动“唱戏聚众——因戏起事——事后编戏——再度唱戏”构成了一个“闭环”结构,这是戏剧——记忆之间的循环。“要深入理解和反思中国百年来的艺术史,这是一个基本的起点。”李丹总结道。
上课期间,李丹也举例了一些有趣的史实,让“线上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比如,某地天气干旱,麦子收成不好,人心慌慌,饥饿所迫,民众正“穿着戏衣骑马拿刀”要起义时,下了几场大雨,群众纷纷回家种豆子去了。李丹娓娓道来,耐心细致地传授知识,学生们充分地吸收“线上课堂”的知识点,并在课后及时整理补全笔记。学生们表示,“线上课堂”上课方便,老师讲课很清晰,内容也很有意思,课件看得还更清楚。此外,老师讲授内容角度新颖,讲艺术却不限于艺术,使学生对相关历史内容产生了全新的认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据介绍,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共有12门研究生课程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通过线上课程,学生们实现了从假期到开学的无缝对接。从2月24日起,该院开设的31门全校本科生课程将“如约”上线,近两千名学生可以在教师精心准备的“虚拟教室”畅游人文与艺术的世界。
教师感想
李丹:因为是初次采取线上方式授课,心中还是有些忐忑。幸好学校和学院都组织了多次培训,自己也提前进行了几次预演,使我有了很大的信心。授课前我也是提前了1小时上线准备,心里准备了n个应对意外的方案。线上教学真正应用起来,其实倒是非常顺畅,事先准备的各种应急预案一个都没有用上,让我非常高兴。授课的时候只面对平台,没有外在打扰,精力很容易集中,这倒是事先没想到的。和同学们在线上开展学习我挺开心的,而且我的课程是早晨第一、二节,我提前通知,同学们也都早早签到,大家这样亲密无间地默契配合真是令人欣喜。
学生反馈
钟佳晨:“线上课堂”的第一次课程是李丹老师的《新中国艺术批评专题》。我想从自己的课前准备和课上体验着手谈谈自己的感想:
课前准备:在上课之前,根据年级群里辅导员发布的相关课程信息通知以及收到李丹老师在教学立方上的通知,我们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并在手机上下载好了腾讯课堂app。根据李丹老师今早发布的课堂链接我们迅速且成功进入了课堂直播界面,并在教学立方签到后开始了上课之旅。
课上体验:李丹老师用的是腾讯课堂进行授课,个人觉得画面比较清晰,老师的ppt课件也很清楚,声音在学生这边能够流畅清楚的被接收。授课时长为2个小时,能够正常有效地展开教学。李丹老师的教学课件内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给我们讲解了作为中国艺术历史的基本起点——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内容。本节课受益良多,期待下次课程。
仲秋悦:周二(18号)上午8点参加了新学期的第一堂线上课程,上课前老师通过群聊和我们沟通准备,还觉得很新奇激动,也有些紧张,第一次在线上学习学校课程。开始上课后,老师通过直播软件ppt与讲评结合,还和同学们在评论区实时互动,我忙着记笔记,还会不由自主地出声附和,与在学校上课的感觉一模一样,顿时感觉之前因为线上教学产生的一些担忧都是多余的,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同学们的求学热情都没有因为不能见面而降低,目前线上教学已经非常普及,老师们都接受了培训,同学们上手也很快,相信大家都可以在家好好学习。如果老师们能统一线上教学的直播平台就更好了。希望以后再有线上教学的情况老师们可以酌情考虑一下。
邓艺卿:这是我第一次上网络直播课,头天晚上开始大脑就自发的兴奋起来,睡着之后潜意识也在告诉自己千万别睡过了。早上八点,李丹老师的《新中国艺术批评专题》准时开始,大家只能在线上听到老师的声音,看不到彼此,不过没有关系,精神状态在线就行。李老师讲课比较淡定从容,在线上课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直接在屏幕上截图ppt,比在教室里举着手机拍更简捷,很快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大家也一直高能在线,及时与老师在线互动,给李老师和同学们都点个赞。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