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4-08浏览次数:538

当下之社会境状,其态错综复杂。与日俱增的文化竞争下行压力,似乎告诫我们,文化之复兴,不应只着眼于舶来新路,回溯厚重的“经典遗产”亦是良径。经典是文化的宝藏,墨香是知识的脉动。于经典,由阅而“悦”,犹如烟雨轻拂的宁都灵美,亦似玉阙连袂的江南静柔,化雨春风之间,举止言谈之际,莫不化消骄戾,润泽品性。今时,是南大推动“悦读经典计划”近一学期之际。学校采用“悦读”创新驱动本科生提高自身文化涵养的策略,之于我本校实际,无疑具有着不可比拟的引擎效用。

经典“悦”读,是一种创新体验:“悦读经典计划”导读班是管理创新与学习创新相辅相成的结果。以《史记》导读班为例子,导师、助教、学生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体”。先是,“网格状”的学习网络。《史记》近百的学生中,按照“文理互补、加强交流”的宗旨分为十个小组,设立文、理两个课代表和十个小组长,同小组的同学文理掺合,相互解疑,遇到问题,均由小组长提交至课代表,课代表集中反馈助教、导师,导师会以在线互动的形式或讲座来集中解答;再是,信息化的交流渠道。在《史记》课程里,全班会有一个qq总群,小组之间设有兴趣群,群中文、理学生都有,谈论问题不局限于一域。理科的严谨思维需要人文思想的关怀,文科的慷慨激昂,亦需要理性思维的调和,这种交叉呼应,如雨露细壤,为思维的碰撞提供了舒适软环境最后,务质量的提升。于“悦读经典计划”而言,每个参与者都抱有积极的态度与提供优质服务的信心。教务处为导读班敞开“绿色通道”,协助导师借教室、办读书交流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课程的导师亦是尽心尽责为学生答疑,集中学生疑问,为学生开设讲座组织读书活动。如此这般将网络教学与实体互动相结合、且令多学科思维之花共同绽放的做法,不正是“悦读计划”的优势所在吗?!

经典“悦”读,是一种精神复兴:金陵之势,乃是经秦淮而违雄江,被紫金而控马鞍;南大之状,当更是夫子文脉,千圣会孔,弦歌雅颂,拥揽诗画江南之所。一个厚积文化底蕴的旧城,一所沉淀文脉的尖端学府,其人才培育理念当兼容并长。试以《史记》导读班来说,其属于历史经典类,但全班百人之中,理科学生占有70%。如果说、高校争创世界一流的方略是争多培养尖端科技精英的话,那南大所走的一流之路是,争多让每个理工精英的骨子里,都流淌着文化涵养的基因。从“三三制”到“悦读经典计划”,完成了交叉学科的“对话”、“理解”与“包容”,民族的复兴,从未缺少过顶级的知识精英,缺失的只是有着厚重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于此,经典“悦读”,须尽情绽放于塑造人生的教育领域中,方可成厚积之势。

经典“悦”读,是一种文化脉动经典是一种记忆,她像一条亘古不息的河流,绵延流淌在我们递承的每个时代,那些圣儒的珠玑教诲,犹如耳濡目染下的声声勉励;那些句句叮咛,培育的是一种文化担当。“礼贤下士威服九州”既是魏公子无忌的作风,又何以不是当下时代的求才良举?“汉匈和亲文化交融”既是汉家的对北政策,又何以不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开放交融的胸襟?经典的传承的是一种文化的脉动。朱子治家,常戒子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它与现实有着太多的契合与脉动;经典塑造的亦是一种洁身自好的品性,以德传教,以文化人,有诚信友善之心,讲孝悌和谐之道。这些不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吗?

    每部经典都像是一个心灵的教堂,在那里,我们有了自己坚定的信仰!经典正是培育这种信仰的土壤,它能够构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能够传承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记忆里的脉动,进而点亮中国梦的希冀,追往复兴的明天!(作者为《史记》导读班助教——熊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