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4-08浏览次数:486

1230日下午,在南大冬日宁静的氛围里,由悦读书社组织的读书沙龙在政府管理学院372室如期举行。此次读书沙龙主题为“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由王建一同学破题,李里峰教授主题评议,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年级的同学兴致盎然地参加了这场思想交锋的盛宴。

  王建一同学首先从词源的角度对革命一词进行了解构, 革命本意是革除天命,是一种暴力行动,本身并不包含进步意义。但在近代中国的急于自强的语境下,发生了意义的流变。而革命年代有哪些特征?王建一同学进一步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归纳为四点:战争的社会背景、整体宏大的社会理想、严密之组织架构以及明显的教化目标。针对革命的教化目标,他又提出了革命时代的三种符号性人物,其分别为领袖、英雄和群众。随后通过一组画报的展示对比,王建一同学解释了中共革命的理想完美主义审美观与同质性的政治文化,以及零碎而鲜活的真实和主观而系统的表述性真实之间的差别,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面对这两者又该何去何从?这番破题引起了全场同学的思考。

  随后,李里峰教授指出了上述分析的一些缺陷,比如革命的四点特征有些是世界革命共有,有些却是中共革命所独有。现在我们去看待历史,重理解,而非哭与笑。

接下来就是酣畅淋漓的讨论互动时间。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了精辟的问题。首先有同学提出了中国革命中对阶级概念的扩大化问题。本来依照马克思对阶级的划分依据是经济关系以及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但在中国出现了扩大化。李老师谈到,阶级的划分从理论到由人具体实施本身就有可能因人的操控而变异,更有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的区分,这种革命的异化现象的确值得思考。

另外,有同学试图对革命中民众被发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认为这是理性经济头脑支配与利益交换的结果,由于广大民众因土改获得土地于是基于回报选择追随中共。但李老师随即指出其中难以自圆的矛盾,因为有土地之后再去选择当兵并非理性的选择,同时情感因素(如诉苦,构造命运共同体等)亦不可忽视。

而针对为何要爱国之问,李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爱国的基础在共同的认同感,而中国以党建国的历史和以绩效论合法性的逻辑的注定使得在当今中国爱党与爱国纠结难分,至于未来如何,且拭目以待。

  据悉,李里峰教授是南大政管学院政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对近代中国政治问题颇有洞见。李老师的参与也使得沙龙讨论深入进行,各位同学也都获益匪浅,结束后仍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