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二章“掌握自己的时间”有感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姬晓婷 151010015
昨天冬至。
走在从宿舍到教室的路上,突然想起,似乎很久很久没给家里的奶奶打个电话了,不知道老人家在家里怎么样。想必现在这时又是像往年一样,一家人齐坐一堂吃着热腾腾的饺子的吧,不过今年,少了我。
“哎呦,终于盼来你的电话了!”我正思索时,电话那边接通了,听筒里传来老人欣喜又埋怨的声音。
接下来的七分钟里,照例还是些无关紧要的寒暄。
“知道你忙,不耽误你时间了,去忙你的吧。”奶奶轻轻地叹了口气,听筒里便只剩下了忙音。
我把手机放进口袋,伫立在自习室外,竟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忙。
似乎每次和家里人的通话都是以这样的方式结尾。
似乎每次的通话都是在匆匆的路上。
要么是那边一句无奈的“你忙你的吧,不耽误你了”,要么是我“我还有事,挂了哈”。然后就走进了教室排练室或者是会议室。
可是我真的,真的,有这么忙吗?
不禁,停下脚步想想:时间都去哪儿了?
学德鲁克先生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面所讲的那样,为自己的时间列一个详尽的清单。发现自己的时间利用率实在是低得可怜。一天之中基本上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都是在糊里糊涂地度过的。一时兴起便做出一个突然的决定,结果便是基本上之前有的学习计划变成了泡影。几乎所有在宿舍的时间或者是在等待的时间几乎都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借口的牺牲品。或者是在充斥着膨胀的碎片化的社交网站上浪费掉了,或者是在零食和闲聊之间溜走了。
这也难怪,似乎每天都有着做不完的事情,而结果是似乎每天都有着做不完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一天结束的时候总会听到自己心底轻轻的叹息“还有如此多的事情等着我做,而时间却更少了”,继而和自己算一笔总也算不完的时间账,希冀这明天能够完成等等等等的任务。
然而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等到截止日期之前匆匆忙忙赶完的。
似乎这就是我生活的常态。
仿佛从小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在我忙得手足无措的时候他们会悠闲地坐着其它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我疑问他们是不是完成了我们共同拥有的任务的时候,他拿出了一份令你吃惊的答卷。
总是艳羡这些人是如何在同样的甚至是比我还要少的时间里完成,甚至是保质超额完成如此任务的?
我想这时候,便有必要引入一个我们常常提及的概念:效率。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想,不仅仅指的是那些真正的公司或者是某个重大的组织的领袖,我想,也可以是我们每个人。
于是,我便把书中每个章节,每个部分,每个建议,细化,微化,到能够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用的程度。
书中提到了时间的宝贵和紧缺性,没错,时间的确是人一生中不论到哪个阶段最为珍贵的资源。
书中提到要诊断自己的时间,找到浪费时间的因素并由此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统一安排比较完整的时间。
根据这样的理论,我对自己的时间做了一些分类和对自己的时间安排做了一定的调整。
每个人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浪费,书中提到最浪费时间的但是又必要的人事决策。对于我来说似乎没有那么多需要决策的事情,协调人事关系也似乎在我的生活中没有什么体现。不过,似乎需要每天花时间在人际交往上。
每天都需要处理与不同的人的关系,而社交网站就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我想,这也许是必要的,但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于此又确实会拉低整体的时间效率。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课后的时间尽量不做分割,把一大段比较完整的时间空余出来处理一个比较大的作业任务,再次过程中手机保持闲置的状态,尤其是社交软件保持锁定。在任务完成之后,作为休息和调整,再打开社交网站处理一下没有立即回复的消息。
如此做了几次,结果是,发现自己的效率确实提高了许多。比如之前,用一点一点零散的时间阅读导致忘记了上次阅读的内容,从而需要从上次的章节再阅读一遍(而这往往是一大笔的时间支出)的情况便大大减少了。一次性阅读完比较完整的一个章节不仅有效率,而且有效果,能够更好地把握出作者的思想脉络,也能更好地厘清阐明该部分的主旨所在。
而且这样也没有影响自己的社交活动,没有人因此而对我产生误解和不满,而且明显减少了浪费在社交和无聊的网站上的时间。
至于浪费时间的活动,书中阐发的是针对一个大的组织机构的领导者而言,而落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我认为关系相对比较密切的只有第一条。而导致一个错误反复的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呈现出来的根本原因,还是惰性:缺少一种立即处理事情的动力,而总是对着时间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不去处理的理由。
要提高自己管理时间的成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做出一份尽量详尽的时间安排并且严格地依照安排实施,减少其他可能干扰正常行程的活动。当然,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若是出现了其他的可能影响安排的因素,还是要适当地做出调整。
不过,理论还是理论,能够严格地落实到生活中自然是能有效地提高时间利用率。然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克服自身的惰性,提高行动力,如此,才能把理论真正应用到行动和生活之中,才能使得书本中的知识真正地为我们服务,为我们有益。
忙碌,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
兴许我也已经适应了如此的生活节奏,起步,便保持着高速的运转。
忙,可以。
但我希望自己的忙碌有意义有价值,而能够在一段时间的忙碌之后,留出一段闲暇,静静地与家人聊个不那么匆匆的电话,小叙,依然静好的年华。
注:本篇章针对“管理者”的“时间管理”的问题聊了从管理者时间的短缺性,时间的浪费是由于协调人事关系的必要,诊断管理者的时间以及消除时间浪费的方法等方面做了详尽的叙述。其中诊断时间的方法以及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等都是针对企业或者组织者而言。本书的对象是“知识工作者”,但是没有对于该人群做一个明确的限定。我认为在本章中对于“企业或者是一个活动或者是组织的领导者”这一对象,在时间管理方面应该做哪些工作,已经讲述地比较详尽了,我再对此做阐发也不过是重复。因此我选择了“自己”作为这一个篇章的针对对象,并简单介绍了一下本章内容在我生活中的体现以及我由本章内容对自己的时间做了哪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