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4-14浏览次数:427

 

活泼而极具美感的美术散文

——读李霖灿先生的《中国美术史讲座》

程芸菲(151250025

向来我是很担心读艺术相关的文章的,因为担心写得太过专业,或者对作品的剖析太过深刻让我难以理解。可是李霖灿先生的文字给了我非常直观生动的感受,也让我对美术有了更大的兴趣。非常荣幸选了这本书来读。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悟就是,一位素养良好的美术学家必定也是一位文字不俗的散文家。这本中国美术史讲座并不太像一本专业的美术作品研究,反而更像一本讲解美术门类的历史与逸事的散文作品,并且语言生动活泼,序中说这本书收录的是李霖灿先生的上课内容。我想说,如果有这样一门课的话,我一定会每门课都到场听课。这本书比学校里很多的通识课内容都好得多。

对于书中的内容体会还是蛮多的,尽管对于许多艺术作品的欣赏并没有达到李霖灿先生那样高的程度。

首先我觉得作者的每一门美术门类的分类很清楚,并且常常举出一些历史故事以及中外作品的对比来帮助理解。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顾虎头的故事。因为作者的讲解,让我瞬间喜欢上了这个很可爱的历史人物。作者说他是“画绝才绝痴绝”让我觉得很有趣。作者举了几个故事来说明他的才华,也让我觉得他的性格有点像尼采,有一点点狂,“那可点睛,点睛便语”,虽然知道他确实画技高超但是读到这里还是让我笑了起来。他也很懂得人情世故,“比阮籍他们强得太多了”。还有一个故事,“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渐入佳境”,读到这里便更加喜欢顾虎头这个人了,这个词让我有了新的人生感悟。我想不仅仅食蔗需要渐入佳境,渐入佳境的人生也是我理想中的人生。

也很喜欢王羲之。他“退笔成冢”的故事让我觉得他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往往人们对于人生路上的障碍与刁难在艰难度过之后不屑一顾或者弃之不提,很少有人置之于“冢”。其实,愉快的事很少会塑造一个人,最终造就我们,帮助我们成长的还是那些苦难与折磨。所以,为什么不像王羲之一样为往事做冢呢?

对于作品,印象较深刻的便是对于敦煌石窟中的一幅佛的涅槃图。如果说对于其他美术作品的体会因为年代与历史的原因而看不太懂画的内容的话,对于这些立体的并且又是宗教题材的画的领悟便更容易了一些。作者提到:“佛的涅槃图中有一尊塑造的使人心降,许多人把佛的涅槃图称之为睡佛,入木三分,甜美酣沉,一念不染,百虑俱空,安详慈悲,令人顿生瞻拜皈依之心。大匠如何观察体会表达竟能臻比神奥化境,百世以降,犹令人心钦不置。”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真的很好,读起来让人想要继续的读下去。这幅雕塑真的让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感受,佛的睡容确实甜美酣沉,百虑俱空。正如作者所谈,这确实要归功于大匠的高深技艺。这样的作品也确实值得百世流传,比那些更多依附于时代背景的作品更加具有普世的欣赏价值。

个人觉得欣赏陶瓷和玉比后面的画有更多和更直观的视觉美感。陶瓷和玉给我有相同的感受,便是作者所谈的“温润”,即作者提到陶瓷时形容它“温其如玉”。对于钧窑,我觉得有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感觉,作者说钧窑是“弄拙成巧,虽败为功”,这种令人意外的惊喜想来是喜闻乐见的,许多艺术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吧,突如其来的灵感,或者因误产生的惊喜,许多人与美术的结缘可能就是一个令人期待的美丽的意外。

在作者所介绍的陶瓷的发展史当中,虽然说清代的珐琅瓷器是达到制作巅峰的瓷器,可是我也更喜欢单色瓷器,觉得珐琅的色彩有些杂乱了,显得太过盛大华丽,反而体现不出瓷器温润如玉通透简洁的感觉了。然而作者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只要从史前的简陋瓷器想起,一路上沿着彩陶,黑陶,白陶,带釉陶器,然后青瓷白瓷釉下彩青花珐琅彩的顺序欣赏下来,不由自主就会使人惊喜不已。一方面我们感激古人的无限创造之力,一杯一盘,如今我们所日常使用的,都当思其来处不易;另一方面继往开来,我们系出名门之后裔,如何对陶瓷艺术再去发扬光大创新又新那就是我们后来者的责任了。”想想身边的物件,哪一样不是随时代发展逐渐产生与进步的呢,会突然感觉惊喜于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也更加期待未来世界会有怎样的新面貌了。大概目前身边在我们看来已经习惯的一切,在百年之后世人的眼中,是另一番不同的有趣而新奇的意味与欣赏价值,正如我们看待古代的美术作品一样。

温其如玉。“化干戈为玉帛,人间最美之事。”“干戈代表杀人盈野的可怖战争;玉帛则代表‘一天乌云顷刻散尽’的无限祥和。中国人在天性中有爱好和平的特质,正如玉有温润透明的特质一样。”“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从来觉得玉是贵重而无瑕极净极美之物,读了作者的文字让我更加觉得玉的价值之珍贵。玉在古人眼中是这般如“一天乌云顷刻散尽”的美好的存在。这句话中的心情真的是传递的意味单纯而干净极了。不得不再提一次真的很喜欢作者的文风。我读这一节真的读的很舒服,读的心情很好。虽然鉴赏不出玉器太深刻的境界,但是真的很喜欢作者的说法。

最后想谈谈作者多次提到的古人的“事死如事生”的看法。作者提及艺术的同时还讨论了中国文化中的孝道。他说道:“死生是一件大事,每一个民族都为此深深思量。为了关心死者的冥间生活,所以除了丧葬祭祀之外,还遥远地联想到了死者要有娱乐,因之有讌乐歌舞图的出现,千年长夜无那,便有了连环画式的刺客传孝子图等以供讲古。日常生活如渔猎,庖厨,犬马,飞鸟….一一都用来安慰死者生平——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自古迄今未变,它的名字就叫做孝道。”又提到,人死后手中置玉豚是不空手归去之意,而玉蝉又是有复活的意思,还有用玉来保护尸体不腐(现在看来并不可以)。这种种侍奉死者的做法,是中华精神传统孝道的延续。这也让我更加敬重古人。我觉得,古人尊崇的思想与行为与如今相比确实比今人崇高的多,反观现今社会这种孝道精神似乎遗失了不少。古人的生死观以及孝道精神放到如今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了。

最后想用李霖灿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总结:“一生爱好,其价无对。”我很敬佩李霖灿先生对于美术极大的热情与热爱,也很羡慕他能找到自己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尽管我将来从事的行业可能并不是美术一类,在读了这本书以后,也还是希望能像他一样,坚持经营着自己的一生热爱,活的自在开心直到生命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