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4-15浏览次数:465

范式的更新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


15级哲学系 吴为

       亨廷顿在本书中提出的文明冲突理论是理解当前全球政治的一个十分独特的分析框架。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由若干主要文明构成;文明是人类的终极部落,在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中,文明的冲突成为主要的冲突形式。

       在我看来,文明的冲突是一个简化的同时又是十分严密而清晰的逻辑体系,它是对国家主义分析框架的突破与创新,借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理论,它还是一种全新的范式。虽然这种新的范式不一定为所有学者所共同接受,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作者在书中所呈现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大致包含以下三点: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是文化认同的最高层面;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文明之间的权力均势正在变更。依据上述类似于某种“公理”的原则,可以很自然地推导出文明冲突的世界图景。这不禁令我联想到小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两种“范式”都表达了冲突的必然性,不必讳言,它们都是十分悲观的。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在局部冲突依旧频繁的后冷战时代,文明冲突理论启发人们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思考冲突的根源,这无疑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冲突的本质,从而为寻求和解之道提供新的思路。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巴以冲突,难道仅仅是争夺土地和水亦或是大国干预这么简单?中美之间的复杂关系,难道只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加以思考?宗教、价值规范、伦理习俗无不在定义我们的社会乃至我们自身的属性。当有关中国崛起的话题成为公共议题,我们有必要从文明的视角认识自己;中国的崛起不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强大,而是昭示一种文明的兴盛与回归。

       对于文明的冲突,我们不仅可以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把握它,还可以大胆地尝试将其迁移到文化领域。当被问及我们(中国人)与欧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乃至原始部落民有何不同,我们不应仅仅指出国籍、所身处的地理范围、长相、肤色的不同,而是用祖先、语言、价值观、习俗与体制来界定自己并区别他人。荣格说,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文明的性质决定了归属于该文明中的人的属性。故而,认识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当是建构自身主体性的重要环节,亦对启迪民族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简言之,着眼于文明的差异,我们可以认识我们自己。

       文明间的差异与对立不一定导致冲突和毁灭。作者否认了普世文明的可能性,也就承认了西方文明不应当以其暂时的优势而试图侵吞其他文明,这为诸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提供了可能。遗憾的是,存在于人类的历史和现实中的各大文明都倾向于把自己的价值观看成是普遍的,故而,文明的“对外扩张”与互相倾轧几乎是逻辑上的必然结果。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之间的差异并非绝对的。假定人类遭遇了某个强大的且具有威胁性的外星文明,那么地球诸文明是否会淡化彼此间的差异,放下分歧,组成统一的地球文明呢?这是科幻小说时常探讨的命题,却也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人类)是一个整体,面对着一些共同的挑战,比如环境恶化、全球性经济危机、恐怖主义等;同时在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变得接近。通过对文明冲突理论的考察,不难发现,追求和平共处的要素在于寻找并扩展各文明共性,这是抵消各自差异性的重要手段。

       文明冲突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范式,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启迪。通过这本书,可以收获的,应当是对群体之间乃至个体间差异的全新的理解。范式的更新,即是思维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