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这种政治到底有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好处,公羊学到底有没有作用?这一点有,我举个例子。这个汉宣帝末年,匈奴发生内乱,大臣们就讨论要不要在此时出兵,一举灭掉匈奴,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汉宣帝拿不定主意,就把这个问题下到公卿大臣里面去讨论。御史大夫萧望之就说,《春秋》大义,礼“不伐丧。”“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人家有丧事的时候我们不能开战。萧望之的这种要求在朝堂上很快成了主流,所以最后决定不开战。不但不开战,反而接应一些匈奴中比较亲汉的势力(呼韩邪单于)。几年之后,呼韩邪单于就率领一部分匈奴人,款五原塞,向汉朝中央扣关请降,这使得汉朝立国以来国际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呼韩邪单于两次朝见,汉朝为了表示礼遇,让呼韩邪排班位在诸侯王之上。这是儒学唯一的一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盐铁论》里面反复阐明这个观念,在汉宣帝时代真的派上用场。再看汉宣帝留给汉元帝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景况。元帝继承大业的时候,物阜民丰,汉代钱是以万钱为记的,当时中央的储备的货币是“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大概有八十亿左右的样子。所以汉元帝在位的时候,钱多的花不完。汉元帝是一个纯粹的儒家培养下的皇帝——特别像后来的光绪——完全是个不紧不慢没有脾气的儒生。元帝在位的时候经常免税、花钱赈灾,到了汉成帝的时候,国家的用度不够了。汉朝本来赋税偏重(相对于后代),到元成时代竟然出现国家财政危机。这就是儒生搞来搞去——真正的轻徭薄赋——结果把国家财政搞得入不敷出。到王莽时代,甚至出现刚封的侯在没有划分封地的时候,没有生活来源,在长安城内出苦力替别人做佣工来赚取生活来源的情况。所以西汉是怎么灭亡的?西汉的政治,就是在理想主义的感召下,一步一步地越改越坏,越改越坏,最终走向结构性的崩溃,在王莽时代经济完全崩盘。西汉、新莽,在没有任何政治危机的情况下,被当政者为了以理想主义达到更好的目的,用改革的方式把国家折腾散了。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就是后来的王莽。在王莽执政之前,西汉既没有出现像宦官当政这样的政治危机,也没有出现像匈奴侵略这样的边疆危机,同时也没有出现大的水旱灾害,作为执政大臣的王氏家族,操守也并不坏。所以,西汉、王莽的灭亡,完全是自己把自己改革灭亡的。汉元帝时代,动不动就把江、海、陂、湖、园、池,少府——这些皇帝专属垄断的资源——全部借给平民百姓使用,并说“勿收租税”。汉成帝时代更是一个儒家全面掌握政权的时代。元帝一死,汉成帝刚刚当政,就要求埋葬汉元帝的时候,牛、马、车、禽,都不要埋葬,丧礼一切从简,避免浪费。成帝建始元年,罢上林、罢甘泉,十四个郡国不收田租;建始二年,罢五畤,减天下赋钱,算赋从一百二十钱减到了四十钱。到了建始三年,“赦天下囚徒,赈贷勿收”,所有贷款都不要了。到建始四年,黄河决口,灌了四郡三十二县,全部开仓赈灾。河平四年,因为黄河泛滥,有一些人被水淹死,“不能自葬”,命令郡国一定要给棺材,而且对于已葬的人的家庭,每个家庭要补贴两千个铜钱。我们能说汉朝政治不好吗?这就是汉宣帝所谓的“纯用儒术”带来的政治危机。到了汉元帝末年的永光三年冬,“用度不足,无以给中外徭役”,国家的钱已经不够用了。汉元帝一度使得在京师游学的儒生多达数万人,完全靠国家供养,后来国家实在养不起了,才把这些人又遣送回去。永光四年“罢卫后陵庙”,罢在郡国设立的祖宗庙;永光五年,“毁太上皇庙、孝惠帝庙”;建昭元年“罢孝文太后庙、孝昭太后庙”。可以说,汉元帝和汉成帝时代,把国家祭祀工程全部或者说是局部地停掉了一部分。可是,这些按照儒家设想施行的节俭举措,并没有带来政治上的转机。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理想主义左右下的政治反复。
儒家的这种政治到底有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好处,公羊学到底有没有作用? 这一点有,我举个例子。这个汉宣帝末年,匈奴发生内乱,大臣们就讨论要不要在此时出兵,一举灭掉匈奴,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汉宣帝拿不定主意,就把这个问题下到公卿大臣里面去讨论。御史大夫萧望之就说,《春秋》大义,礼“不伐丧。”“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人家有丧事的时候我们不能开战。萧望之的这种要求在朝堂上很快成了主流,所以最后决定不开战。不但不开战,反而接应一些匈奴中比较亲汉的势力(呼韩邪单于)。几年之后,呼韩邪单于就率领一部分匈奴人,款五原塞,向汉朝中央扣关请降,这使得汉朝立国以来国际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呼韩邪单于两次朝见,汉朝为了表示礼遇,让呼韩邪排班位在诸侯王之上。这是儒学唯一的一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盐铁论》里面反复阐明这个观念,在汉宣帝时代真的派上用场。
再看汉宣帝留给汉元帝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景况。元帝继承大业的时候,物阜民丰,汉代钱是以万钱为记的,当时中央的储备的货币是“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大概有八十亿左右的样子。所以汉元帝在位的时候,钱多的花不完。汉元帝是一个纯粹的儒家培养下的皇帝——特别像后来的光绪——完全是个不紧不慢没有脾气的儒生。元帝在位的时候经常免税、花钱赈灾,到了汉成帝的时候,国家的用度不够了。汉朝本来赋税偏重(相对于后代),到元成时代竟然出现国家财政危机。这就是儒生搞来搞去——真正的轻徭薄赋——结果把国家财政搞得入不敷出。到王莽时代,甚至出现刚封的侯在没有划分封地的时候,没有生活来源,在长安城内出苦力替别人做佣工来赚取生活来源的情况。所以西汉是怎么灭亡的? 西汉的政治,就是在理想主义的感召下,一步一步地越改越坏,越改越坏,最终走向结构性的崩溃,在王莽时代经济完全崩盘。
西汉、新莽,在没有任何政治危机的情况下,被当政者为了以理想主义达到更好的目的,用改革的方式把国家折腾散了。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就是后来的王莽。在王莽执政之前,西汉既没有出现像宦官当政这样的政治危机,也没有出现像匈奴侵略这样的边疆危机,同时也没有出现大的水旱灾害,作为执政大臣的王氏家族,操守也并不坏。所以,西汉、王莽的灭亡,完全是自己把自己改革灭亡的。汉元帝时代,动不动就把江、海、陂、湖、园、池,少府——这些皇帝专属垄断的资源——全部借给平民百姓使用,并说“勿收租税”。汉成帝时代更是一个儒家全面掌握政权的时代。元帝一死,汉成帝刚刚当政,就要求埋葬汉元帝的时候,牛、马、车、禽,都不要埋葬,丧礼一切从简,避免浪费。成帝建始元年,罢上林、罢甘泉,十四个郡国不收田租;建始二年,罢五畤,减天下赋钱,算赋从一百二十钱减到了四十钱。到了建始三年,“赦天下囚徒,赈贷勿收”,所有贷款都不要了。到建始四年,黄河决口,灌了四郡三十二县,全部开仓赈灾。河平四年,因为黄河泛滥,有一些人被水淹死,“不能自葬”,命令郡国一定要给棺材,而且对于已葬的人的家庭,每个家庭要补贴两千个铜钱。我们能说汉朝政治不好吗?
这就是汉宣帝所谓的“纯用儒术”带来的政治危机。
到了汉元帝末年的永光三年冬,“用度不足,无以给中外徭役”,国家的钱已经不够用了。汉元帝一度使得在京师游学的儒生多达数万人,完全靠国家供养,后来国家实在养不起了,才把这些人又遣送回去。永光四年“罢卫后陵庙”,罢在郡国设立的祖宗庙;永光五年,“毁太上皇庙、孝惠帝庙”;建昭元年“罢孝文太后庙、孝昭太后庙”。可以说,汉元帝和汉成帝时代,把国家祭祀工程全部或者说是局部地停掉了一部分。可是,这些按照儒家设想施行的节俭举措,并没有带来政治上的转机。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理想主义左右下的政治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