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25日晚19点,悦读书社有幸请到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前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及博导——洪修平教授为南大学生讲述“魏晋玄佛合流——从外来佛教的中国化谈起”。洪教授在此次讲座中介绍了外来佛教的中国化途径、路径及其意义,为大家理解中国文化尤其 是宗教哲学思想丰富了视域。
洪修平教授首先谈及近期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指出其宗教本土化的导向, 即对宗教义理提供符合中国文化的阐释,而这一进程即可追之魏晋。就三教关系而言,魏晋作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阶段在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与一般视为三教合流的最初开端的《牟子理惑论》的调和不同,玄佛合流第一次从理论上实现了这一进程。具体而言佛教中国化可以分为三个路径:即儒学化、玄学化和方术神灵化。
1方术神灵化
方术影响即中国本土强调佛之神通,这与印度佛教中强调觉悟解脱,把神通当做是修行的副产品是不一样的。
神 即是鬼神崇拜。中国本土将佛视为祭祀的对象。灵即灵魂不死的思想,印度教是针对婆罗门教神灵传说种姓制度而起的,反对灵魂不死,缘起论是为根本,用业报轮回代替灵魂不灭。中国本土则认为灵魂不灭,范缜 《神灭论》等参与了此类讨论。但是洪老师指出神灭不灭的问题并不是佛教的根本问题,后期佛教也转向神性论的讨论,由谈灵转为心性。
2儒学化
儒学以人为本,面向社会人生。佛教在关于其伦理道德方面吸收了儒学,从一个原本出世的佛教逐渐提升人文性。海峡两岸提倡的人间佛教正是这一点的体现。佛教在中国尤为强调“孝”,甚至作为戒定慧中的一大戒,以及如《父母恩重难报经》作为本土化佛教的出现。
3玄学化
佛教被称为“哲学的宗教”或“理性的宗教”,很大是基于其思辨性的特点。佛教的中国化采用了很多中国的哲学概念,所谓名相,尤其是有无之论。
玄学接汉代经学而起,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乃至后期谶纬学产生经学神学化解释,如《白虎通义》,董仲舒天人感应在其积极意义外也某种程度上与谶纬合流。玄学则 是对经学的一种反动,其中心话题是谈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名教属儒,自然则是讲道性自然的道家。最早何晏、王弼主张“贵无”,认为“名教本于自然”,自然 为本;阮籍、嵇康则认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后期玄学家放浪形骸之风由此而起;裴頠则是“崇有”,认为名教本身不需要其他提供本体;郭象“象学”则持 “独化论”,取“独化于玄冥之境”,认为名教即自然,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伦理本性。
玄学的发展即是关于“名教”与“自然”的讨论遭遇理论困境,佛教的传入为玄学遭遇的困境提供了契机。支道林引佛解庄,“越名教而超自然”,结合人心以达逍遥。世称其学说为“支理”。
佛教的本土化在翻译上有明显表现,比如以“自然”强调“缘起”,用“无为”译“涅槃”等。东晋僧肇则完成合流这一进程,佛教中国化开始自成系统,由此中国开始独立阐释佛学。洪老师指出玄佛合流的重要和特殊意义,即其在方法论上为儒道融合论证了可能性,因为其核心问题是名教和自然,即儒道关系的讨论。战国时期有《易传》是为儒道融合之代表,而玄佛合流可以说是战国中期以来佛道融合的新阶段。玄佛合流其实是三家思想的结合,是三教关系的体现。
洪修平教授最后回答了同学们关于轮回主体报应的问题和格义在玄佛合流中作用的问题,整场讲座给同学们思考宗教哲学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也是悦读书社一直致力所呈现给大家的。我们期待优秀的学术资源与学术热情的更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