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5-12浏览次数:448

    511日晚,“南大·译林”通识教育名家系列讲座——“达尔文进化论——误解、争议与发展”在南大仙林校区地科院朱共山楼144报告厅隆重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忠和院士围绕“进化论与演化论”之辨,为南大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讲座由地科院院长主持。

 

   周忠和院士是南大校友,对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首先表示了回到南大的喜悦,对南大的老师和同学表示问候。接下来,他切入正题,由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与达尔文诞辰200周年(2009年)之际,国际科学界对达尔文和进化论的各种观点和评论引出话题,并在开始就抛出了“进化论还是演化论”这一问题来启发同学们思考: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进化有方向性吗?进化有偶然性吗?适者生存这一说法全面吗?针对这些问题,周忠和院士娓娓道来,为南大学子一一讲解。          

    周忠和院士引用龙漫远的观点,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本是一种科学理论的演化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化身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口号。从严复先生开始的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通俗性传播,一方面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对进化论接受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国人对进化论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甚至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鲜有继承和发展。这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误解。

   其实,达尔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揭示了演化的存在,生物演化是事实;说明不同物种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物种间的差异是微小差异累积而成;群体内拥有遗产差异的个体;自然选择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在达尔文理论的基础上,当时和后来的科学家把自己的研究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遗产基础相结合,提出了多种科学理论并取得丰硕成果,如古生物学化石资料显现的宏演化模式、dna的发现和研究等等。但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达尔文进化论也遭受来自科学领域的多方面的挑战,但是,应该认识到,演化是多层次的,达尔文在挑战中得到了发展;同时,适者生存也不等于强者生存,自然选择是演化的主要推动力,但机遇也很重要,“适者生存幸者生存”,才是合理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

周忠和院士还提出了达尔文进化论面临的新的挑战,如表观遗传学、性选择等。他在最后总结中提到,对生物演化的研究永无止境,这方面的研究是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共同使命;我们或许低估了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影响,同时也或许低估了性选择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南大学子积极踊跃提问,提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有深度,一个比一个有见地。连周忠和院士都忍不住赞叹,说一些同学的表述帮他“理顺了一些认识。”讲座结束后,大家还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周忠和院士的讲座逻辑缜密清楚,富有深度,通过这场讲座,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