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6-17浏览次数:525

 

512日下午,悦读书社顶峰系列讲座在仙一324举行。讲座邀请到了我校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康尔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他对“创作方法与创造智慧”的研究和见解。

康尔教授说,“创作方法”原本是指导艺术创作、艺术生产的一套成熟的理论。但在现今社会,艺术的“创作方法”对于艺术以外其它领域的创造与发明,也能发挥借鉴与启迪作用。如果说,艺术的“创作方法”能够对其它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有所帮助,那么,艺术的“创作方法”也就变成了人类的“创造智慧”。

康尔教授说,他的这个观点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因为杜威认为,艺术教育需要重视艺术之于教育的本体价值,“一方面通过学习‘艺术作品’组织经验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造和发展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艺术的分享和交流来传承和改造我们的社会文化。”杜威还认为,艺术教育需要重视艺术之于教育的方法论价值,主张“艺术创作的原则和方法也可延伸到所有的教育领域”,并认为“将艺术创造的思想延伸到各种各样的工作中是有可能的。”据此,康尔教授认为,让所有的同学学点艺术的“创作方法”、人类的“创造智慧”,符合当下党和国家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乃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康尔教授主要介绍了四种创作方法。

一是“通中求变,继承创新”。“搜尽奇峰打草稿”,是艺术大师们普遍遵从的一种创作方法。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必须深入研究前人的成果,必须仔细分析前人创作中的精彩,也只有这样,才能通中求变,才能自成一家。张大千先生正是由于花了三年的时间认真临摹了敦煌壁画276幅,悟得、把握了前人绘画之精髓,才能达到“笔笔有出处、仿古而不泥古”的境界。顾景舟先生也是花了三年时间,仿遍了天下名壶,最终才成长为壶艺大师的。自然科学领域的仿生学,所采用的主要思维方法,也是仿鉴思维。

二是“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这种创作方法的要义,就是要善于跨界吸收其他领域的精华,通过遴选与甄别,将多个领域的优秀元素集成于某件作品。日本动画片《阿童木》的成功,就是集成创新的结果。因为阿童木的人物造型,是美国“智慧的米老鼠”与“勇敢的超人”的融合;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融合了真、草、隶、篆等多种书体的精华,形成了自己“乱石铺街”的书风。康尔教授还结合自己创作话剧《激辩三十八天》的过程,深入解读了这一创作方法。他说,他创作话剧《激辩三十八天》时,汇集了三部经典话剧《哥本哈根》、《艺术》和《哗变》的结构方法与表现技巧。

三是“师法自然,搜妙创真”。康尔教授说,将“眼中之竹”变为“心中之竹”,再将“心中之竹”变为“笔下之竹”、“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又一个基本方法。他分析了罗中立、韩美林、塞尚、梵高等中外许多艺术大家的经典作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积累,是从事创作活动的基础。发现,是启动创作流程的火花。”“集腋可以成裘,聚沙方能成塔,只要功夫到家,便可创造“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奇迹。

四是“深究材质,挖井开荒”。康尔教授说,艺术家对表述媒介,如乐器、颜料、影像、肢体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说,绘画大师黄宾虹深入研究过作画用的墨,紫砂大师吕尧臣认真研究过做壶用的泥,所以他们成功了。康尔教授还说,别人搞过的题材,你也可以继续创作,但你“必须对社会、人生、大千世界有比古人、前人、他人更加深刻的认知;必须对艺术及门类艺术的内在规定性(本质)、不可替代性(特征)以及发展脉络(历史与现状)拥有更加精确地把握。”这就叫“挖井”。但你也可以选择“开荒”,去开发别人没碰过的题材。他说山东作家赵德发写过知青题材的作品,但他写不过王安忆、叶辛等人。后来他决定开荒,写了佛教题材的作品《双手合十》、道教题材的作品《乾道坤道》,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惊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采用的创作方法,就是别辟蹊径、开荒辟壤。这个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应该也是行得通的。

    讲座结束后,康尔教授与在场同学亲切地互动交流,并围绕“艺术创作”与“创造智慧”的话题,回答了同学们十多次提问。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朱琳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