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9-27浏览次数:623

 

25.《漫游诺贝尔奖创造的世界——化学之旅》导读读书班  悦读导师:王欢

哲学系 彭羽菡 151040024

本学期我选读的《化学之旅》“悦读经典”课程,以《化学之旅》这本科普性的化学书籍为基本文本,展开有关化学科学及其社会效应的相关讨论,为我们打开跨学科的视野。

我不是理科生,对于化学了解非常有限。高中学习的元素,反应,化学式,大多是枯燥的。但跳出局域的具体知识内容,其实我们有可能获得一种宏观眼光,将任何存在物统摄入哲学性语境下。谈论化学,一样可以有这种关怀。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天生具有科学应有的普适纯粹之美。我看过中国科技大学梁琰拍摄剪辑的短片《美丽化学》,化学反应在镜头下放大加速,纯粹的极致形式与色彩冲撞,直观地展示在每个视觉正常的人的面前。我们或许不了解化学的运作机理,但我们不能不为美的展现而心折。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氧化还原,水合,六种形式就可以解释一切化学反应,科学的简洁之美是其美的内在表现,而这一点可以延伸至任何一门科学上;学科尽管被人为区分细化,其间自然的普适性确是内在统一的。我觉得这非常神奇。

化学本身作为科学,不适用于价值判断。没有好的科学,也没有坏的科学。但化学比起其他科学来说,却往往遭受更大的争议性,原因在于科学进入社会伦理领域后,不得不被判断,而化学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无与伦比的紧密方式相连结。于是化学遭受正负价值判断的几率自然要大很多。《化学之旅》这本书主要的落脚点就是化学的社会效应。

毫无疑问,化学造福人类。我们早已无法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剥离。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息息相关。比如化学在食品加工工业的应用,塑料的发明与使用,水体净化,冰箱空调中的氟利昂,肥料农药,药物研发等等。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化学的世界。

然而,化学是一门如此精巧的科学,其与社会生活发生的广泛联系注定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正面影响成正相关。典型的例子有化学农药ddt的过度使用引发环保主义者强烈的批评,三聚氰胺奶粉带来的食品安全危机与生命损失,塑料带来的无法降解的白色污染等等。

若将目标放大,争议级数会进一步增长。比如生化武器的使用已经给世界和平带来极大隐患,是一个需要国际联动、协力控制的重大国际议题;又比如切尔诺贝利、福岛核电站泄露,带来的祸患不仅范围广、影响深,甚至隐形,更加剧了后果的恶劣程度。化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极端沉重的话题,常常显示为灾害的异常恶劣与不可移除性,以及难以控制的恐惧。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化学?化学本质上是价值判断领域以外的自然科学,是自然力量的具现,而将化学带入社会价值判断领域的,实际是我们人类自己。化学造成的灾难,最终受咎者不该是化学科学本身,而是使用化学的人类。而防止祸患的根本方法有二,一是摆正我们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在化学乃至自然面前的身份,我们是借用者,而非支配者,在改造过程中是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人,而不是单向的为己谋利者;第二,恰恰正是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研究化学、发展化学科学,建立在科学研究进步基础上的化学运用,才能更加高效,更加安全。

化学的两个向度,作为科学的化学与作为社会科技的化学,是一体两面,而正确寻找到平衡点,需要的是人类永不止步的进取之心,以及清醒的自觉。

 

26.《罗马帝国衰亡史》导读读书班  悦读导师:王涛

    法学院  徐惠  151030066

一学期过去,我也只是囫囵吞枣地看完了两册节译本,还来不及细细咀嚼个中滋味。但我很欣赏作者忠实的阐述和历史批判精神,其对真理的探索及对自我的坚守。他冒着可能受众人非议的风险,在书中用隐喻讽刺的口吻对基督教的传统教义作出批判。

在这一学期的自我阅读和导师助教的指导下,收获颇丰,大体了解了罗马帝国衰亡的恢弘历史。尤其是罗马的三次征服,军事宗教法律,法律的来源认识和结构,以及罗马法体系、罗马私法的部分对本专业学习补充了大量历史背景资料,大有裨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更有利于阅读的深入进行,助教在网站上发布相关资料视频,布置讨论题目和定期作业例如将罗马帝国和中国对应时期汉代相比较,从纵向和横向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同学间相互探讨,交换阅读体验,群里的师生互动也非常积极。线下交流会的形式新颖,导师采用茶话会的方式,只是在教室的选择上可以考虑座位能够自由移动的教室,这样更便于同学间相互认识和交流,同时老师们也可以先选定几个章节让同学们提前准备,到时可对阅读感悟有个分享交流。非常感谢老师们和同学们在这一学期的帮助和共同学习。

 

27.《集体行动的逻辑》导读读书班  悦读导师:郑东雅

    信息管理学院  陈超柏  151070005

刚开始选择这本书的时候,以为这本书写的就是一个集体行动的逻辑规律什么的。直到翻开书的前言,我才知道它更多是从个体的角度来描述“集体行动的逻辑”的。读导论还有前两章的时候,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都看不懂,还觉得作者有点语无伦次,心里一着急,就更看不懂了。后来开始静下心来,并且真正地做到联系上下文,并且大概熟悉了作者提出理论并且论证的这种模式,才稍微跟上作者的思路。每章读完的确都是似懂非懂,不过有网上的题目巩固加深理解,感觉就像初高中的时候做练习册一样,这样很有满足感。

在期末分组过程中对于本书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外感觉这个报告也像一个期末复习。从自己做的过程来看,找了很多关于本书的论文,发现了很多观点,不仅巩固了原先的理解还让我理解了很多自己没有从书中领悟到的意思。从听报告来看,很多人都讲得大同小异,因为这本书的主要思想也就那几点,但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讲,对于加深记忆和理解也很好,刚好在自己做完之后了解别人的理解方式。老师说自己学到的才是自己的,分数什么的衡量不了,觉得很有道理。读这本书,一学期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跟平常自己读一本书的确有所不同,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从练习中学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总的来说,是有达到“悦”读的体验效果的,也期待能好好享受后面几本书的阅读。

 

28.《集体行动的逻辑》导读读书班  悦读导师:郑东雅

    物理学院  陈思煊  151120016

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要读透一本经济学、社会学著作相当困难。别说读透了,能读懂字里行间要阐述的意思就要花蛮大的心思。许多术语即使书里有解释也还是一窍不通。好在每周布置的读后作业是要求理解的。为了完成作业,就会去查阅书外的资料,力求理解文章,以便答题。题目设置得也很友好,只要大概读懂文意,也就能从书中得到答案。

每周的题目经常会要求与现实相联系。将书中学习到的经济学原理应用到实际,来加深理解,也拓宽视角。有时实在联系不到,和小组成员讨论也常能收获良多。组内也有商学院的成员,一些不理解的地方也会为我们详解,相当感谢。

回到书本身。我最大的收获是,能逐渐尝试从经济学、集体行动学的视角来看待部分现实中的问题。比如父母的工厂虽然工资不很高,但是福利相当优厚。同时对出勤率高的员工,奖金也会高,这便是激励机制。比如学生会里,某一项活动如果参与的人数特别多,效率往往会下降,因为每个人分担到的责任会少,就个人来说会更懒散,这便与小集体相对大集体的优势有关。社会上的罢工事件、欠薪事件等等也都能引人深思,引人探寻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总而言之,虽然我对本书不求甚解,限于能力和兴趣,也的确没有很理解本书。但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学视角是独一无二的。也许理科学习也应该多接触类似学科的书籍,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能从更广阔、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