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大明宫四首中体现的“京城气”
文学院 孙冲 151010038
悦读导师:张伯伟
胡应麟对这四首早朝大明宫有过这样的评价:“《早朝》四诗妙绝今古。”四首诗皆为“朝省诗”,主题皆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那么从这一角度来看,这四首诗充满了富裕之气,庄重高贵不落俗套,气象神韵与一般的荣遇之诗自是有大不同,也是不枉了历来文人对他们的高度评价。既是主题相同又是唱和之诗,便总有人要给这四首诗排个座次、分个优劣。各家之言各有长短,粗略来看四首诗的风格,王维之诗大气雄伟;岑参之诗精巧绚丽;老杜之诗雄浑沉着,贾至之诗则严谨规整。
宇文所安在《初唐诗》的第九章谈到京城诗,他提到京城诗的初源是“七世纪前半叶的诗人在长安面前惊叹不已,它是伟大的城市,是当代的奇观,是大唐帝国的威力的证明。”诗人出于对长安的崇敬和惊叹,因而歌颂长安,歌颂大唐。从这一点来看,这四首早朝诗无一例外是京城诗的代表。从艺术水准着眼,四首诗各具神韵各有千秋,但是诗人对于都城皇家的富贵的京城气把握程度却是大有不同。
贾至的诗,最喜首联“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写的虽未早朝,但银烛朝天,紫陌长,将晓色未明时刻的意境延展到了深夜,不禁想象出了禁城之中,戒备森严,烛火长明,夜深而未眠的庄严场景。且“春色”这一活泼的词之于“禁城”,“苍苍”这一冷色调的词之于下一联的“千条弱柳”,光看画面的承转便觉自然而圆润,整体风格甚至有了一丝清新之气。如果将贾至在这一联中写出的皇城之气加以概括,我觉得庄严而不凝重,清新而不寡淡,十分合适。颈联“弱柳”“流莺”入眼,便觉诗情满怀,声色俱起,格调明丽。颔联“剑佩声”“御炉香”气色渐沉,京城富裕沉婉之气便脱形而出。尾联歌颂之语衷心而诚恳。想必贾至上朝的心情是欢喜的,毕竟是踏着流莺之声,袖揽沉香之气,心满意足地朝见了君王。正如周容评:“贾舍人自是率尔之作”。贾至全诗不见令人惊艳的警句,却严谨规整,圆融一篇,果真率性之作。再看早朝时的情景描写,贾诗对于皇家富贵直接描写着墨不多,这样也就没有一种压迫性的皇家之气,所以可以说贾诗体现的京城气,是舒适的。
老杜眼中的大明宫早朝,历来争议颇多,明人谢榛将其列为末首,而刘成卿则列四首之首。赞其者夸其诗毕竟出于老杜之手,雄浑精工;贬其者批其滞钝无色,“未是富贵语”,且“龙蛇”与“燕雀”之对一直以来都落了“寒酸”的口舌。将杜甫此诗批得一无是处自然过分,但是想比其他三首,尤其是王、岑之作,杜诗的色彩和气度确是略显逊色,即使是首联的起笔“五夜漏声”也让人有了清冷萧索之感。但是结合杜甫一生穷困潦倒,从未享受过真正的富贵荣华,他写的早朝,是他内心的早朝,身不能亲历,目不能亲见,老杜给出的是他能构建出的最圆满的早朝。直至颔联,杜诗的描写在我看来也并无大碍,但末尾两联对贾至的恭维,无论是“香携满袖”还是“诗成珠玉”还是“池上凤毛”,都是常见而不出新意的夸赞,本身应和诗中无可厚非的环节,却让人凭空生出一种失落之感。老杜此诗虽格调颇高,但终究是有些扫了兴致,不尽如人意。
宇文所安将王维归为“京城诗人”,而王维素来也以诗歌注重雕琢技巧而著称。初看王维的早朝大明宫,只觉字字富丽,扑面精工富贵的气息,光看“绛帻”、“翠云裘”、“九天”、“宫殿”、“冕旒”、“仙掌”、“衮龙”等词,此诗格调便知。历来为人称赞的是颈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绘了一幅重重叠叠的宫门次第打开,百官跪拜朝见的场景。“九天”和“万国”之气势庞大,情景壮观,尽显朝见时刻的雄伟,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大唐的崇敬、对皇家富贵的赞叹。而我最喜颈联所描述的细节:日光照到掌扇,香烟缭绕,浮动在的龙袍图案上。“香烟欲傍衮龙浮”,除了缭绕龙袍花纹的细致描写,更兼一个“欲”字,连香烟都想绕着龙袍,一个字将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富贵和万人敬仰的情状体现得淋漓尽致。王维之诗展现的是宏大壮观的场景,所有的场景都是开阔的、壮大的,所描写的景、物,用词富丽荣华,他体现的京城气,是万国来朝,是四海称臣,是有气势的,有压迫性的。
四首之中,最喜岑参一首大明宫,也因其最符合应和之作,首联写早,鸡声、紫陌、曙光、流莺,将贾诗前两联所写之景融于一联,少了些寒意,多了些明丽,集诗情与诗意。颈联写朝前,“金阙”“万户”“玉阶”“千官”,无一不显早朝壮丽之景:晓钟声中宫殿千门都已打开,玉阶前仪仗林立簇拥上朝的官员。所描绘的壮丽之景,相比王诗的颔联,也不逊色。岑参一诗的精巧新意出在颈联,写朝罢,转而望望启明星初落,一滴滴露未干,只见佩剑侍卫护送,柳条映着旌旗,一刚一柔,恰到好处。岑参之诗,贵在应和之准,描写之精,于雄壮中多了些精细,于富贵中多了些情调。京城之气,他书写得最为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