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亿个太阳》
软件学院 朱晨乾 151250209
悦读导师:罗新炼
对于南京大学软件学院的人来说,阅读《千亿个太阳》这本书,得到的体会可能不仅仅是对于天文学知识的扩展。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对科学思想的一种回味。
我们中学阶段,学习物理化学知识,是遵从用客观规律去解决纯粹的、可度量的问题,直达问题核心,中间没有掺杂利弊,毕竟答案基本是确定的。然而上了大学后,专业课老师最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是工学,讲究的工程思想是和科学思想不同的,需要权衡各项利弊,解决实际问题。这无疑使得解决问题本身多了诸多限制条件,变得不那么纯粹简约,变得复杂多样,难以度量。
读这本书,给人的是一种怀念。好久没有运用自己中学时掌握得滚瓜烂熟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来协助自己对书本内容的阅读,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数学或物理模型的构建,以物理规律为向导,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得出那个简约而精致的结果(也许是假设、猜想)。同时,用实验和实际观测的手段,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这种猜想到验证的过程,也是我们过去最熟悉的取得成就感的过程。
比如探究太阳内部结构,就是一个通过物理规律不断猜测、用实验不断验证的过程。这种目标是明确的、不掺杂任何限制的,追求过程精确无误的过程。相反,在软件工程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谁去做,而不是怎么做。对过程,也没有硬性的要求,有的只是一个需求,完成过程完全是没有规律导引的,过程中面临种种限制与权衡,最终的产品只是个中庸的结果,而不是科学带来的简约和精致的结果。
对于天文学,抛去过去对知识纯粹的摄取的需求,留下的更多的是了解自然法则的兴奋。没有什么能比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本身与创造新事物来得兴奋。而阅读此书,让我在过去了解天文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范围。譬如,对于脉冲星规律性时间变化的作用过程,经历了基于白矮星、中子星的猜测与证伪过程,双星系统由于有一颗白矮星巨大引力导致的反常过程,这都是面向中小学生普通科普书刊中极少见到的内容。不过可惜的是,由于现实原因并不能让我深入思考此方面的问题,着实遗憾。
书中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通过计算机模型模拟进行天体运动、演化等得快速推演。毕竟复杂的天体变化是经历了数百万年甚至更长远、远超过人类诞生至今的时间,人类文明很难通过直接观测了解宇宙的变化发展,而计算机的模型推演加上由推演所得的精确定位能让天文观测更加有目标、有重点地去验证模型的正确与否,使研究不迷茫。因此计算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进步。而当计算机模型发展到自身无法实现的情况时,天文观测又能对这些质变进行洞悉,从而引领下一步模型推演。计算机模拟与实际观测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天文学的进步。
本书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章节之间有着一定的过渡关系,具有相关性。由恒星结局到脉冲星到双星再到x射线双星,其恰如其分的过渡改变了我原有的对科普读物内容割裂、不关联的印象。普通的书可能每个知识点是完完全全割裂的点而不能连成一条线甚至一条明晰的网络。《千亿个太阳》的内容编排能更好地让读者意识到世间万物的相关性,让知识成为较完整的系统而不是相互分离。
不过作为一本科普类读物,它关于天文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但恰如其分地从宏观层面诠释了恒星演化的普遍过程,具有很强的知识扩充与兴趣拓展价值,能让非天文专业学生和普通民众更好地了解自己熟悉的太阳,提高科学素养,养成推理加验证的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更客观地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