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10-21浏览次数:887

 

宇宙的目光

                         ——读《千亿个太阳》

政府管理学院  邓雅欣 151060016

悦读导师:罗新炼

“演出舞台是整个银河系,上场角色是它的千亿恒星和地球上的几百名天文学者。”相比于显得无趣而客套的前言。绪论的第一句话就展开了一幅相当宏大的场景——茫茫宇宙的出场相比于已经令人疲倦的海洋和大陆更让人激动——然而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所描述的对象是宇宙而动人心弦,还有强烈的对比:整个人类对于宇宙已经非常渺小,试图研究它的对象和同台表演的居然是在人类中占比重相当低的天文学者。

强烈的反差和虚幻感还远不止这一处。“恒星是依靠自身引力保持成形的气体球,我们称其中之一为太阳,在一位外界的观察家眼里,把它和银河系中别的恒星相比,它是一颗既不特大也不过小,个子中等,亮度一般,在千亿繁星中一点也不突出的平凡恒星。”而要是站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太阳的地位格外崇高,在《一千零一夜》中提到过以太阳为信仰的太阳神教,阴阳的划分中太阳占了二分之一,而日食现象等和太阳有关的天文现象会被当作历史事件重要的征兆。单单从人类角度来看,太阳是人类生存之舟的动力之源,提供了生命存在的能量,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放眼宇宙,太阳只不过是最平常不过的一颗恒星。不能不说这进一步拉大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距离感。

但是,虽然太阳普通,拥有地球的太阳系却并不普通。有名的以宇宙为主题的游戏opus地球计划虚构了一个故事,故事背景是已经漫游于宇宙空间抛弃了母星地球的人类航队因为基因改造技术的负面效益,需要重新找到母星尝试修补基因序列,但是他们已经离开地球太久太远,一天又一天的寻找中,能够找到与地球相似度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星球都十分困难。这里就涉及到了大部分人所感兴趣的有关天文的一个话题,“人类孤独吗”?在《千亿个太阳》一书中,这一标题下仅仅只有数行字,尽管作者鲁道夫肯定了“太阳周围拥有行星可能不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后面也依然接的是“也许银河系上充满了行星,行星上居住着进化阶段相仿,或较为初级,或较为高级的各种生物”,时至今日,也没有人敢给出确切的答案。毕竟,认为有和没有外星人的双方所拥有的理由都太匮乏,其中令人难以解决的就有费米悖论,即便物理学家史蒂芬·韦伯在2002年出版的《地外文明在哪儿?》一书归纳了整整50种买球app排行网站的解决方案,也依然不能阻挡更多的解读和人们停不下来的对于外部世界的猜想。

除了寻找外星人这一想法,在环境愈加恶劣的今天,除了竭尽全力地去修补这个破损的家园,我们还有没有别的选择?我们有备用的星球吗?就在去年,也就是2015723日,nasa宣布的消息吸引了非常多人的目光——“一颗1000多光年外的行星开普勒452b可能是美国发现的第二个地球”,但是先不管452b有没有像媒体们放的“美照”那样令人向往,它距离我们也实在是太遥远了——1400光年的距离,也就是说即使以光速前进也需要1400年才能到达。即便是使用核聚变产生动力,也只能达到12%的光速,我们需要一万多年才能到达,而完全还停留在理论甚至几乎是科幻的曲速引擎(阿库别瑞引擎),以反物质为动力甚至虫洞旅行这些方式才可能让人类在短时间内到达。再回到对于这颗被冠以“第二颗地球”的开普勒452b,一是它甚至不确定是否就是一颗岩石行星,二是它虽然在宜居带内,还拥有一颗非常像太阳的恒星,也不能肯定它就有水的存在,月球就是明显的例子。事实上,开普勒任务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寻找“另一个地球”,仅仅是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像地球这样的宜居行星在整个银河系中到底有多么普遍,“finding”才是通告的原文,而非“found”。

在人们的焦点只看着天文与人类有关的方面的时候,天文学家更关心的大约并非这些,尽管这些话题非常的有意思,《千亿个太阳》整整十三章,到了终章才关心起了人类社会的问题,把天体归类和现象观察充满了大半部书。也许另一个科学家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度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这位气候学家观察的气候波动曲线跨越度极大,长到人类社会这个波动不过是他眼中那张气温走势图的一段小曲线,于是连全球变暖也可视作不过是这段曲线上正常的周期变化罢了。相对于这位科学家,天文学家的视野则更加宽广,宇宙从诞生至今是走向膨胀还是收缩,恒星的演化史,光年为距离单位,质量常常用多少个地球或者太阳来表达等等,大到令人只能把它们当作一堆堆数据——毕竟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可以感知的范围和接近的可能。

不过就是尺度,衡量的变化能把剧烈的变化拉平成直线。

这是天文的魅力所在,从极微小的原子质子到庞大无比的天体,都在他的研究范围中。《千亿个太阳》对于身为文科生的我来说,并不是一本多么容易读懂的书籍,但是从赫罗图中,从观测的星云里,从对于恒星命运的描述中,从那些千奇百怪的天体里面,天文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几张高清图和科幻小说的印象中,那是一个实际上并不多么浪漫,也把星座、占星术之类的东西远远抛在身后的学科。如果说大部分的学科都还在关注人类自己,是向内的目光,天文就是宇宙的目光。用人类最顶尖的科技制造眼睛观察宇宙,也从宇宙的角度看着人类。“这些天文学家利用所住行星的资源建造了各种仪器设备,在各地天文台用它们来细测宇宙动静,又用火箭把望远镜送到妨碍观测的地球大气层外去进行探索。有不少同时代的人把他们误认为占星术家,可是他们丝毫也不愿同那类人物混为一谈。”当然,并不是夸赞这一学科多么超脱凡尘,之前曾看过一篇关于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反思长文,作者质问着人们,难道科学是为人类设计的吗,难道科学的发现有道德可以评判吗,难道科学就意味着带来进步或者没有带来实质效应就不能称之为伟大发现吗?同样的,“从事探索天体、理解宇宙的伟业并不等同于使他们变得品质更优良、道德更高尚。”也不是所有人的动机都是纯粹的追求未知。但是人类这样的探索不知还能持续多久,在宇宙看来不过是初生婴儿的文明,天文学科就是这个文明最明亮的眼睛。

千亿个太阳漂浮在广阔的空间,连时间都被当作可改变的东西,向外是必然的趋势。

“舞台业已明确,角色俱已齐备,演出就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