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10-22浏览次数:614

 

读《什么是数学?》有感

商学院 曹雯华  151090002

悦读导师:郭学东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人的感情,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聪慧,科学可以改善生活,而数学能做到所有这一切。”—— m·克莱因。

曾见到这样的一个观点,具体的语句记不太清了,大概是说,人类在掌握了数学以后,就获得了和无穷对抗的能力,这个能力使人类可以超越时空进行思考并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时空是有限的。

全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如果直接证明,因为其无限性,我们无法得到结论。但是使用反证法后,通过证明弗雷曲线(这一仅当费马大定理不成立时才存在的椭圆曲线)的不存在,导出矛盾,进而推导出费马大定理是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奇迹。人类似乎找到了证明真理的另一途径。

另一个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液体薄膜的实验,“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液体的薄膜只有在它的面积为极小的时候才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这让我想起了以前见过的“黏菌的实验。黏菌作为一种类似霉菌的原生生物,又称变形菌。它在实验室的培养阶段,会为了寻找食物,不断地伸展自己的原形质管(一种可以传输营养和代谢物的管道),同时它还会建立自己的原形质网络,以便于最大限度地从周围的食物来源获取营养。可以说,它是天然的路径计算器,日本的铁路建设在世界上也堪称一流,据说,建设前期是参考过黏菌的原形质网络的(这一点我没有查证过,不过确实看到过一个实验视频,将食物摆放在日本地图的各个铁路地点上,将黏菌放置在地图上,最后形成的原形质网络和日本的铁路图十分相近)这让我觉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其内在规律就是数学。

但是转念一想,准确地来说,数学是被人类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或许,数学是我们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一条途径。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途径能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世界呢?也许未来有一天,会有一种与数学截然不同的“工具”,来定义万物真理呢。

《什么是数学?》——直指人心的标题,简明易懂的语言和高深全面的数学知识,构成了这本书。说实话,虽然书的语言简洁易读,但是很多内容真的很难摸透。尤其是对我这么一个对数学并不太感兴趣的人来说。说来惭愧,“读完”了这本书,也没办法很自豪地说出:“我读完了。”这句话,而且如此草率的阅读,对我的数学学习,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可能数学还是需要动笔动脑的实践,不仅仅是靠看和听。我说不清我对数学的感受,谈不上厌恶,却也绝不是喜爱。我想大多数的学生都和我一样,对数学有着一种“数学虐我千百遍,我待数学如初恋”的矛盾心情,我知道这样的感受多半是受了学习生涯中那无数场“考试”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想法,书的内容很多,我也没办法全都提到,写的时候想到什么就写上了,所以可能有些凌乱。这本书说到底还是粗略地翻阅了一下,日后,希望我能在好好地研读一下,写在最后,给自己一个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