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
信息管理学院 刘蓝田 151070041
悦读导师:周计武
因为高中时期起就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感兴趣,所以读完《艺术的故事》最想写一写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主要是所处社会的思想政治宗教因素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起源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人对巴洛克和洛可可的一点想法。
总体来讲,巴洛克起源于16世纪下半叶,全盛于17世纪,洛可可艺术起源于17世纪,在18世纪时盛行,并逐渐取代巴洛克艺术。
如果简单地描述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差异的话,巴洛克是雄伟华丽的男人,洛可可是妩媚柔美的女子。
造成相较于之前的古典主义的巴洛克与后来洛可可的出现的,主要就是当时17世纪的社会的宗教,政治,文化等社会面貌。这些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面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因此,我觉得可以说一个时代的艺术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个时代的艺术的风格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烙印。
巴洛克(baroque)是一种代表欧洲17世纪文化的典型艺术风格,巴洛克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不圆的,不规则的珍珠”。而在意大利语中barroco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在法语中,baroque成为形容词,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性的作品”,其原本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而现在,这个词已失去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巴洛克风格是者在16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发起的,在17世纪的欧洲盛行,是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17、18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封建制度由日趋没落走向瓦解,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传统,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极大的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在18世纪中叶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也促使了复杂而多样的文艺思潮不断产生。
巴洛克艺术产生的前奏是宗教改革运动。早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教廷势力就已经越来越大,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与世俗政权联系密切又彼此争斗。再加上教廷和一些教士的腐化极其严重,各阶层民众对教廷大量得寸进尺横行霸道的行为极度不满。罗马教廷与各阶层民众的利益发生巨大冲突。终于,在1517 年10月31日那一天,德国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发表了一篇《九十五条论纲》,抨击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矛头直指罗马教皇。宗教改革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后来,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运动重要人物陆续发表了更多著作,要求教廷和教会恢复使徒时代的廉洁和简朴。此后宗教改革运动迅速在欧洲展开,并且形成了很多思想派别。
马丁·路德提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不承认教皇和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到赎救,教皇和赎罪劵均无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须由教会做中介,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主张教士可以婚娶等等。路德的主张得到市民上层和部分德国诸侯的支持。运动从改革教会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以闵采尔为代表的平民革命派主张用武力推翻现存封建制度,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产的千年王国,参加并领导了1524—1525年的德国农民战争。
1536年法国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认为人得救与否全凭上帝预定,主张废除主教制,并且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政权。英国王亨利八世因多种原因,于1534年与罗马教廷决裂,在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有权确定教义和任命神职人员,并规定脱离天主教的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北欧各国世俗君主,也相继摆脱教皇控制,置本国教会于自己控制之下。运动的直接结果是产生了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宗派的基督教新教。
宗教改革,简言之就是基督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廷正式分裂。因为宗教改革运动严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廷势力和欧洲的封建制度。教廷和封建君主们开始惶恐不安,他们害怕彻底失去往日崇高的地位与丰厚的利益。于是教廷和封建君主们都绞尽脑汁思考维护自己利益并减小宗教改革运动影响的各种办法。
同时,在艺术领域,巴洛克艺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生根发芽。
艺术作品往往很容易打动人心,宏伟华丽的建筑更是如此。就像昔日的哥特式教堂,精致的雕琢,向上的趋势和大量尖耸的顶部让人们仿佛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力量围绕在自己周围,并且一直通往天堂,同时又发觉自己是如此渺小。这就是艺术品的力量。
所以自古以来各宗教与统治阶级往往都会通过符合自身思想与利益的艺术形式来感化世人。
巴洛克也如此。
它无疑因此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周老师在线上课程的课件中也写到了,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一是豪华,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列,如卡拉瓦乔、贝尔尼尼的作品仍然和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气势宏伟、强烈奔放并富于动感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几乎影响到17世纪整个欧洲艺术领域,在当时的音乐、建筑、绘画、服装、工艺和文学等领域无一不体现出巴洛克艺术的魅力。
然而从巴洛克艺术诞生之前的16世纪开始,罗马天主教会与各阶级民众的利益冲突就没间断过。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使基督新教各教派与罗马天主教会彻底分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
新兴资产阶级对教会和封建专制双重压迫的反抗,首先从思想领域开始。他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法国的启蒙运动还对“回归自然”进行提倡,认为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卢梭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相信大人应该让小孩子尽量停留在他们天真无邪的“自然”状态里。
启蒙运动进一步对罗马天主教会势力和封建专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推广了各种主张自由平等的思想。
为教会与封建专制服务的巴洛克艺术也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地位逐渐改变,在衰败中逐渐走向柔媚,成为洛可可艺术的前奏。
传说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借助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后来路易十四去世,加上启蒙运动的冲击,法国宫廷中内部与上流社会的贵族们于无法忍受那些繁文缛节,他们需要通过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来享受自由自在的快乐。私人沙龙聚会的形式取代了过去繁琐的舞会,贵族们的审美情趣崇尚由巴洛克式的宏伟,转变为追求精美风雅的时尚。于是,洛可可艺术的时代开始了。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罗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茛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罗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罗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将宫廷作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
洛可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几乎取代宗教信仰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洛可可艺术风格最先出现于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中。路易十五登基,给宫廷艺术家和一般艺术时尚带来了变化。在老国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设计逐渐被有着更多曲线和自然形象的较轻的元素取代。在摄政时期(1715-1723年,路易十五还是个孩子,政权由其叔摄政),宫廷生活不再局限于凡尔赛宫,艺术风格亦随之而转变,最初在皇宫,然后是整个法国上层社会。纤细和轻快的洛可可风格设计被视为是伴随着路易十五的过度统治而来。
洛可可风格的艺术特质:一是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型的装饰效果。二是构图非对称法则,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三是色泽柔和、艳丽。四是崇尚经过人工修饰的“自然”。 五是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意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 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
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于《法兰西大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有人将洛可可与意大利巴洛克相关联,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
洛可可艺术风格对欧洲艺术领域的影响不如巴洛克风格广泛,在欧洲音乐史上更是没有一个专门的“洛可可时期”。洛可可艺术风格主要在绘画、服装、室内设计、工艺美术和文学等领域表现突出。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在18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思想启蒙运动就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采用暴力手段矛头直指国王的权力,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资本主义革命。
法国大革命彻底粉碎了封建君主专制,法国王室被推翻,为之服务的洛可可艺术也随之崩溃,逐步被后来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取代。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我最喜欢的是鲁本斯。彼得·保罗·鲁本斯,他不仅是佛兰德斯最伟大的画家,而且堪称17世纪巴洛克绘画风格在整个西欧的代表。个人最喜欢《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这组作品。
在《上十字架》一画上,鲁本斯集中以冲突与运动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展开的对角线构图。强光来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现在与强光相背的方向。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刑具是从画面的右下往左上方向竖起的。这支十字架显得很沉重。行刑的人物都很紧张,右边一个兵丁紧拽着绳索,左边的执行者托着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都要绽开的样子。可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却现出坚定的神态,脸上毫无痛苦的表情。他举目斜视着天际,突出了一种英雄般的精神力量。耶稣与下面一群执刑的暴徒,构成了力度上的对比。
鲁本斯很善于在这类画上添上些很生动的风景细节。右上侧那棵大树,叶子似被狂风吹得翻卷乱颤,而与此相对,左下角画了一只张着嘴的卷毛狗。全画处在一种旋风般的激情中。这些形象使我们想起了丁拖莱拖的某些画面。意大利风格在这幅画上是以传统的色彩与笔法来映衬的,因此,虽然显露着威尼斯的情调,然已展现出鲁本斯的个性特征了。特别是在造型结构上,他用心于自己的塑造风格。
鲁本斯在《上十字架》完成后,相继创作了同样的祭坛画《下十字架》。基督被钉死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亲友和信徒们络绎不绝地来悼念他。有一位叫约瑟的亚利马太城人,受众人之托求见罗马祭司彼拉,允许埋葬基督的尸体。《下十字架》就是描绘这个情节。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卡拉瓦乔式的聚光法布置画面,人物组合成对角线式安排:基督的尸体处于中心的亮区顶端,那位老者用嘴含着布,托着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约瑟。承受降下基督身体的穿红袍者是约翰,对应的那位长胡子老人是彼得;抬手扑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圣母玛利亚,那位虔诚而多情地捧着基督脚的是抹大拉。在这幅画中没有激烈的人物动势,没有强烈的激情,只有充满崇敬的爱和深沉的哀伤,画中人物被黑暗所包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好似山川大地也为基督的死而默哀抽泣。
而洛可可呢,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那些雕刻,画作等艺术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索菲亚·科波拉执导的2006年的电影《绝代艳后》,其实洛可可风格的电影有很多,印象最深的却始终是这一部。可能是因为这是第一部所接触的洛可可风格电影。电影中的服饰,食物,建筑,生活都是浓郁的洛可可风格,比单一的洛可可风格艺术品要更具有强烈的冲击感。同时,这部电影在色彩上做的非常好,开头还属于古典主义风格,色彩严肃清冷,到了洛可可时期,大量运用鲜嫩柔和的色彩,建筑装饰的细节也有精细的变化,看过去就会有强烈的对比与印象。此外,这部电影在细致描绘了18世纪法国的穷极奢华皇室生活之外,也表现了社会对艺术的推动和艺术对社会的反作用力。
综上,艺术,是在当时政治,宗教,文化,思想潮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面貌的共同影响上产生的,也被它们推动着发展,当然也会完全吻合,可能领先一点,也可能落后一点,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会领先一些。与此同时,艺术又反作用或者说直接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影响甚至推动他们的改头换面,更新换代。
《艺术的故事》中,我最有感触的反而是一句很简单的话“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是一句很值得深究的话。确实没有艺术,艺术品,只是艺术家用来赋予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精神的介质,不仅离开艺术家,不能感受到艺术品上的任何艺术,没有对艺术的感悟和热爱的人,也是感受不到的,对他们而言只是简单粗暴的物件。艺术只能感受,不能触摸。巴洛克和洛可可,曾经有个不了解的同学,看到之后非常鄙夷,“不就是金子宝石堆起来吗那也叫艺术?”而巴洛克和洛可可的美,只有感受之后才能懂得。
艺术,融化在灵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