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游六朝博物馆有感
匡亚明学院 161240003 陈诚
钱老先生的《国史大纲》共分八编,第四编曰魏晋南北朝之部,即讲评六朝之史。为了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入的感受,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恢弘的六朝博物馆。“爰自孙吴东晋,接续宋齐梁陈,三百余载,四十人君,奠都金陵胜地,雄踞半壁江山,是谓六朝。“几个小时内穿越三个世纪,钱老先生所说的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浸灌胸臆。
刚入馆便可见大气磅礴的馆长致辞,”梦回六朝,梦萦六朝,梦圆六朝“,从回望,到缠绵,到展望,古与今的交融熠熠生辉。阳光大厅宏观地介绍了何谓六朝及六朝更替的史识,将游人的思绪置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六世纪末”那段纵横捭阖的年代。
我们一行人首先到达了负一楼的《六朝帝都》展厅,该厅为遗址展示厅,以六朝建康城城墙遗址为核心展项,从六朝都城建设,居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三个方面反映南京作为六朝帝都的昔日辉煌。刻字的城砖,木桩,陶屋,铁钥匙,让人忍不住想去抚摸它们上面的纹理。最令我心动的是瓦当,也是六朝博物馆的馆徽。那一面瓦当墙上栩栩如生的人物脸,堪称鬼斧神工。古人的智慧匠心,令人叹服。我不禁想起一段话,“倘若对物有天然的敬畏,便会怀揣着神圣的心情,哪怕在无人知晓的角落,也要追求技艺的完美,在重复中精益求精。这种认真严苛的自律,也许就是中国制造业目前所欠缺的。”
爬上一楼进入《回望六朝》展厅,该厅采用“简史”辅以“文化”阐释的结构,综述六朝历史,并加以生活、思想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六朝文化渲染。已熟知的历史重温一遍后,厅末史学大师对六朝史的评价令人耳目一新,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摘录如下:
“战国以后至今日,中国惟六朝时代,颇有贵族阶级。”--梁启超
“东晋南渡,长江流域遂正式代表着传统的中国。”--钱穆
“南人与北人戮力同心共御外侮而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南朝三百年之世局因是决定矣。”--陈寅恪
紧接着,我们怀着被洗礼的心踏入《六朝风采》精品文物厅。这是美学的天堂。美轮美奂的青瓷,带有文艺复兴气息的人物俑,永和九年诞生的那绚烂的《兰亭序》,广泛传播佛教文化的砖刻壁画,令人心驰神往,如痴如醉。尤其设计的竹影斑斓效果,铺陈的白色鹅卵石,令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曲径通幽,亦有飒爽之姿,亦有缠绵之态。我能够感受到六朝时期独有的那种雍容华贵,那种日朗天请,那种天籁般的温馨清新,那种泪水般的透明清澈,以及技术上的精雕细刻,入天入地,入味入心。
体会完小桥流水般的六朝风采,我踏入了最震撼人心的《六朝人杰》人物故事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那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乱世,诞生了一个个辉映古今的风流人物。政治家如孙仲谋,王谢,司马家族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桓温,祖逖等乱世中的军事家更具悲剧色彩,“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中流击辑的誓言,千百年来一直响彻在人们耳畔。治国人才,勋臣良将,阅罢不觉有一股气在血管中流淌。
继春秋战国,中国在魏晋南北朝迎来了第二个思想高峰期。玄学的发扬光大,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碰撞,催生了六朝缤纷灿烂的思想史。李泽厚尝言:“人的自觉成为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构建正是魏晋玄学的主要成就。”竹林七贤,王弼,郭象的横空出世,《老子注》,《庄子注》的广泛流传,成为有力的佐证。康僧建初,栖霞开窟,舍身同泰,达摩禅宗,佛教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慈悲的情怀从此植入人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科学成就如满天繁星闪耀,欲阅尽,“人生非三百年而后可乎“?刘勰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一部《文心雕龙》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昭明太子虽未即位却因一部《文选》流芳百世。祖冲之父子的研究前无古人,张衡的浑天地动仪开创中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死而不朽,芳烈著兮。“在《米开朗基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是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膜拜。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接近永恒。“
在六朝博物馆,我感到更接近永恒。
钱老先生说,“夫古人往矣,其是非得失之迹,与夫可镜可鉴之资,则昭然俱在。“”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我辈有何责?六朝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学术不熄,民族不亡,融通会和,发挥光大,以蔚成一时代之学风。
走出六朝博物馆,耳畔回响着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演讲时振聋发聩的话语:“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此责正在我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