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12-01浏览次数:1290

烟雨迷蒙观静海——记《大国的兴衰》线下出游

151190141 朱勇前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在一个烟雨迷蒙的上午,我们来到了曾经见证过一个大国兴衰历程的静海寺,开始了我们的实地调研。

静海寺,位于南京城外,北倚,东接,西临,为明成祖为褒奖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中国以及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这里曾经是我泱泱大国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见证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这里也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端,《南京条约》的谈判也在此进行。看着壁画中郑和船队归航时盛大的场景,与画框中清政府官员接待英国谈判使节时的卑躬屈膝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兴盛的国度,又是什么造成了曾经繁盛的国家衰落。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在明朝时期,中国的gdp比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都要高,就中国为何没能称霸世界,反而在百年后的清朝被列强用坚船利炮击败,同学们也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就经济力量为何没能让中国称霸这一点,有同学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西方不同,导致我们无法把经济优势转化为军事力量从而达到征服其他国家的效果。首先,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浸透着仁义、和谐等观念,所以可能会有长城来抵御外敌入侵,但不会制造坚船利炮去打开其他国家的国门,就像郑和下西洋的行为,虽然比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早了一个世纪,但远航的目的存在根本的不同,郑和到东南亚国家是为了宣扬中华国威,与他们建立的是友好关系(虽然有所谓番邦的说法,但并没有殖民或征服),而西方的探险家们的远航发现的是殖民地、原材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做法不同,产生的影响自然有显著差别,郑和远航带来的多是奇珍异宝或是当地稀有的动植物,而西方的大航海则为资本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和黄金。其次,我们自古以来的重农轻商的思想也注定了封建统治者不会真正支持商业发展,所以经济的繁荣不能得到良性循环,最终必然走入死胡同。此外,周围长期缺乏有力的竞争对手也造就了封建统治者不愿与外界交流的习惯,自认为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不需要蛮夷的雕虫小技,明清实施的闭关锁国也是近代中国与世界严重脱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兴衰已成往事,研究过去的兴衰是为了以史为鉴,对我们今天的行为做出启发。如今中国的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俨然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这必然会威胁到其他大国的既有利益,世界力量平衡的格局是否会因为中国的崛起而被打破,也引发了同学们的诸多讨论。我们的国家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曾经做出过不在海外驻扎一兵一卒的承诺,但随着国际化的深入,中国在海外拥有越来越多的利益,必然要求要有足够强力的手段来保护我国的海外利益,而为了维持自己的现有地位,当前世界的老大——美国,又会怎样面对中国的力量正在逐步增强的现状。老师与我们也对上述问题交换了自己的观点,在静海寺这样见证过兴衰历程的地方,这样的讨论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通过这次实地的感悟,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决定国家兴衰的因素绝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的刻板的加和,这当中还有许多不同国家独具特殊的影响因素,以及一些难以用指数具体表述的如民族风气等因素的影响。感叹历史的同时,我们也真心地希望我们的国家可以更加强大,不要重蹈当年的覆辙,我们期待着我们的祖国有一天可以登上世界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