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不肯折腰的身影
——悦读《呐喊》《彷徨》小感
沈欣 新闻传播学院 161050057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初识鲁迅先生应该是从初中的语文课本开始,大概是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当时只觉得有趣,了解到“鲁迅”这样一个人的童年,活泼调皮,如大多数人的童年一样有自己的乐园,也有对学习的无奈和枯燥。
然而现在再回过头来细看,发现其中的味道已经完全不是纯然的天真了。百草园里生机勃勃的万物,惊心动魄的故事,充满趣味的游戏,都在他进入书塾读书之后从他的生活中淡去。虽然书塾的生活在儿童眼中也不乏趣味,但与百草园的生活相比仍是显得单调而刻板。尤其是在结尾处,童真最终面临现实而被打败,童年终究变成了过去。
而更深地震撼,是在渐渐地读了鲁迅先生的其他文字之后,从散文到小说,从回忆童年到批判现实,到嬉笑怒骂,到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先生对我而言是一个捉摸不定的人,他可以沉溺在童年的种种快乐和温暖中,可以温柔地为迷茫的青年指明方向提供帮助,然而在战场之上面对敌人时,他会瞬间披上冰冷的铠甲刀枪不入,用纸笔作刀剑毫不留情地讽刺斩杀一切黑暗困厄。大概正是因为经历过美好,所以才对黑暗抱有如此强烈的仇恨,激起如此强烈的反抗。
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我所喜欢的不是那些淋漓肆意地嘲弄对手的类型,那样的姿态作为斗士总是令人感到恐惧和疏远,不论表现为是畏惧,还是敬畏,都是冰冷而不近人情的。我时常会突然想起鲁迅先生去世前写的《这也是生活》中的话:“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或许,敢于直面生活的琐碎与平凡,比起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更加勇敢。我想鲁迅先生在战斗时所想更多的,往往是身后守护的温暖,而不是眼前的黑暗。
曾经很讨厌鲁迅,他三天两头地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用晦涩得令人发指的文字去阐述一些难以理解的东西,哪怕费尽心思仍然猜不透他的所写所想。然而,放下分数和考试,向前走了一段路,再往回看的时候,突然惊觉,正是那固执倔强不肯折腰的身影,几乎以一人之力抵挡住了黑暗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