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12-16浏览次数:1833

鲁迅:悲哀中的觉醒

                       ——写于第一次买球app排行网站的线下活动之后

读过鲁迅,才能了解社会。

其实在选择这门课之前,我对鲁迅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更多存在于我脑海中的是他作为一个任何语文课本都会提到的伟人。可能当时对现实不甚了解,我无法深刻领悟鲁迅文字下的真正含义,只是觉得其颇有现实与古代结合的语气,虽然短小,但也颇为有趣。

而在参加了第一个线下交流会的时候,我很惊讶的发现原来鲁迅的一生不只是伟人,更是一名普通人,他一样有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他的一生也不是永远的光辉神圣,也有足以诟病的阴影。于是我开始尝试阅读《人间鲁迅》这本书,在大致读过这本半传记形式的解读之后,才正式开始了对《呐喊》《彷徨》的阅读。

虽说这两本小说集总被世人放在一起描述,但是我觉得这两本小说集的感情还是差距很大。这两本是出版社收集鲁迅发表的多篇小说之后自行命名出版的,而书名也恰恰反映着当时鲁迅本人的心境。很巧的是《彷徨》的所有作品均晚于《呐喊》中的作品发表,这也符合当时鲁迅所处的环境,也符合他的心境。

《呐喊》中的作品写于1918-1922年,时值五四运动的高潮,鲁迅作为当时的先驱者,他为了鼓励青少年勇于革命勇于反抗旧社会,写出的作品大多深刻而令人心潮澎湃,无论是孔乙己还是阿q,鲁迅都在描述这些不存在却又无不反映着现实的被旧社会毒害的底层社会的人民。不仅仅是当时的先进青年,即使是我们现在再读这些小说,都能从中深刻的感受到鲁迅对于旧社会的怨恨,同时激发起自己的一腔热血。读过《呐喊》之后,我仿佛看到了在那个黑暗年代觉醒的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青年,抵抗着上层社会和旧制度思想的愚昧。后世来看这是新社会革命的开端,但在当时不得不说鲁迅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勇气和抱负,这也是他成为伟人的重要原因。

而《彷徨》中的作品写于1924-1925年,正式进入了五四运动的低潮,显然鲁迅对于五四运动的失败曾一度失落和苦闷,相比于《呐喊》,《彷徨》中的作品缺少了磅礴的气势,如《在酒楼上》和《长明灯》,鲁迅所描绘的更多的是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这其中大概也有鲁迅对于自己的反思,甚至鲁迅所写的部分人物是从自己身上取到的素材。不得不说在呐喊过后,一腔热血想要推翻旧社会,却遭到无知民众的反对和不作为,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鲁迅这样一本《彷徨》仿佛道出了自己当时犹豫不决的心境,颇有一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苦闷。

读过《呐喊》《彷徨》,这两本书虽然有多篇小说,彼此情节并不相连,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这些小说串联出一个在悲哀中觉醒的鲁迅,虽彷徨过,但是最终还是走在革命的最前线,弃医从文拯救偌大中国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之中。后世的我们虽然无法身临其境感受那种时代,但从鲁迅笔下的人物我们便能感受到那种大环境下国人的悲哀,而在呐喊过后遭遇的彷徨,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一腔热血止于环境,究竟是悲哀中的觉醒,还是觉醒后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