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12-19浏览次数:1970

先生的心意

——悦读《呐喊》《彷徨》之后

151190120 张琪

我想多数人都是在中学语文书里第一次与鲁迅相遇,尽管大家对这初遇的时间褒贬不一,对鲁迅的评价纷繁。但能上到鲁迅的课文确实让我高兴,诚心地讲,语文课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几种——辞藻华美或是描写独到的散文、能当高考作文范本的议论、游记或历史性质的古文、欧亨利契科夫式的小说……我喜欢读诗,因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喜欢《指南录后续》,因为动人;喜欢鲁迅的小说,因为措辞和情节都经过推敲,像诗那样含蓄、那样“绕弯子”。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读侦探小说,虽然费脑,可是很“有趣”,或许用有趣形容鲁迅不好了吧——是尽思量之后更加接近作者希望传达的含义和情感。

那么鲁迅先生想要传达些什么呢?一部分可以通俗地讲为“社会黑暗、群众麻木、革命困难”(剩下的由于功力不够难解读好)。不过这么讲似乎太轻描淡写了,局外人永远轻松。

做一个简单的设身处地:在鲁迅那个年代出生在一个还不错的家庭,小时无忧无虑,享受着“少爷”待遇(尽管常常要学一些无聊的课文,一个少爷自然能体味其中的“痛苦”),而后周家开始走下坡路,理想随着寄所四处漂泊,养尊处优的少爷被像凡人一样对待,会怎样想?“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上等人和下等人。威严和逸乐都属于少数的上等人,而下等人只是供奴役的,除了流血流汗,他们不可能有别的权利。”“可是,他们为什么会活得那末安稳呢?奇怪的是,竟还会瞧不起同样穷落的人们。”

社会是有等级的,各人认清自己的等级并做出恰当的事,社会便能安定。虽可以说涉世未深,但隐约觉得现在仍是这样。老道的售货员面对老人和孩子对价格的异议便不耐烦,小有名头的学者便在各个领域趾高气昂,上大学、读研、读博……其实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不过天时地利人和,这样走下去,完事之后便能跻身于社会的余裕。“xx以前成绩比你好,可他现在混得还不如你呢。”我忘了是从谁家的婆婆那听来的,婆婆们怕是都会这么说吧。

诚然,有些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完全可以做自己,但这话若是让扫封建的人们接了去,还扫什么封建呢?脚小便脚小吧,这不影响我当新世纪女性……

想起一连串的事。高尔基《燃烧的心》,用生命为人们开路的英雄被毫不留情地遗忘;文天祥《指南录后续》,为国家日忧夜患终被当成多事的老臣;五四运动的学生,付出血泪为更好的新社会,被长辈拿来当做不会适应环境生活的“典范”。长辈自然是为我好,他们想,庸人保全自己过一生便快活,对此我大可接受。

诚心而论,我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站出来的勇气,多数时候大约是没有的,只是以一个怯懦的旁人的角度为那些胆识过人的先驱们被贴上的愚蠢标签痛心。

“他对他的朋友们这样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

“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

“充满了希望的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

“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夏瑜站起身,走近阿义几步,声音已不若方才那般平静了:‘你这样为他们卖命,就感到舒心么?不要再执迷下去了!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我们要推翻这种腐败的政府,让每个人都过上平等幸福的生活!你明白吗?你懂——’”“‘你真是个疯子!居然说出这些大逆不道的话!简直是无可救药!’阿义恶狠狠的吼道。”

……

有人说,和平年代不需要战争和革命的英雄了。生活确实是更好了吧,谓之文明中已少有封建迫害,好公民中已有法律公正,少有将别人直接害死的,多数是学会了当冷漠的旁观者。

不能给别人判道德罪,自我保护机制无可厚非,只是有时,每个人多几句话、少几句话可能会改变他人的一生。

很老的事情了,复旦高材生给室友下毒。一片唏嘘中鲜有人去关心,室友之前到底对他做了些什么,又是什么养成了他极端的性格。高中的一个同学,因为种种经历尝试自杀,休了学,而我通过与别人闲聊得知了这些。看见他在社交平台发出的氯化钾(注射一定的量可以致死)的照片,我会想,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事呢,有多少人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去关心这些事呢?

与人聊天没有生命危险,做这种选择比选择是否站出来革命容易得多,所以我去做了。后来他上了大学,请女同学去看电影,去听音乐会,被拒绝了就来抱怨,俗不可耐,和他天天嚷着自杀看许多哲学书思考许多事那时候比起来真是俗不可耐,但我觉得这对他来说很好。算是麻木接受现实吗?也许可以这么说,可是谁来定义生命的“好”?谁来说一生做了什么事不做什么事就一定会“好”?

能感受到生命的幸福就好了,“先驱”让被压迫的迷茫的人感受到幸福,有人出于自我保护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感受不到自己的幸福所以称“先驱”的行为愚蠢,忘记自己一言一行的影响便也没有负罪感,甚至有捉弄下等人的欢愉(比如柳妈)。

可人情味总是美的,我也无力再辩驳,“先驱”有为芸芸众生着想的心意,即使论结果有成有败,至少从心底能认他是英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规律至上,情感是化学物质和生物电的作用,这我都知道,可当一位英雄在考虑素未谋面的“凡人”或是一位凡人在考虑素未谋面的“英雄”的时候,是不是活出了点归属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