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南京大学“熔炉工程”和“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落实落地,强化育教融合、未来引领,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积极开展新生导师系列活动,在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学业指导规划、学习方式转变和学科专业基本认识等方面开展引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和节奏,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一、大学是熔炉,开怀炼自我
10月15日,工商管理系贾良定老师与经管2班的10位同学在线上开展了学业导师见面会。
1. 新起点:欣然启征程,何异之有?
首先,贾老师邀请各位同学畅所欲言,分享他们所感受到的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不同,同学们纷纷提到了“主动”“自由与自律”“认识自己”这些关键词。
顾恒久:“高中时期像是‘保姆式教学’,全面且具体;大学学习更加考验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需要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刘泽楷:“大学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比如选课、自习、锻炼、娱乐……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探索未知;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自由的‘度’,我们则会沉溺于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堕落。所以,在大学里我们更需要一种严于律己的坚持。”
宋品贤:“大学中应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想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发掘自己擅长什么,热爱什么,寻找到自己愿意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
2. 送箴言:开怀炼自我,不去逐风波!
在同学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后,贾良定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于1993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读研究生,1996年毕业留校任教。经过7年的体验和思考,贾老师于2000年写了三首诗,这三首小诗一直指导着他后来的教育科研工作。他将三首小诗分享给同学们,并嘱咐大家,要培养开放自由、家国天下之情怀,在大学时光,努力寻找独一无二的人生答卷。
之一
大学是熔炉,开怀炼自我,
随心所欲飞,不去逐风波。
之二
教书莫为匠,学问至于谋,
心中有世界,不要自封侯。
之三
有为先无为,无为非不为,
有为有不为,今生乃有为。
10月25日,营销与电子商务系王国才老师与经管6班的10位同学开展午餐交流会。
1. 明德至善,家国一体
借用《礼记·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国才老师首先向大家阐述了大学对于成长的重要性。他呼吁大家将个人的学习、择业与国家发展宏图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使命为己任,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洪流,把目光投向世界,做明明德的“大人”。
2. 博闻强识,知行合一
从时代背景出发,立足商学特点,王国才老师向同学们分析不同学科所稀缺的人才类型,明确经管类学生应该承担的职责与使命。他提到,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长时间冲击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要解决国家面临的经济危机,企业家的力量不可忽视。作为南京大学商学院的学生,我们不应局限于专业范围,更应该放宽眼界,开拓知识面,博闻强识,做一个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全能人才,提高观察社会的能力,思考创新出一套对公司管理的理解和方法,用专业知识为经济发展做出个人贡献。
另外,在午餐交流会中,王国才老师还对各位同学在专业分流、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答疑,同学们感悟颇深。其中,吴桐雨同学分享道,此次午餐会让她对前一段时间的迷茫与焦虑状态以及未来的目标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她提到:“当眼界拘泥于个人和周围的人、事、物时,不免会产生和他人无端的比较来增加自己的焦虑。其实,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思考、目标和未来,应该把目光投向世界,做明明德的大人。当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时,就可以从容不迫的走自己的路,没有必要再为别人在干什么而焦虑,因为我们一直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小我之于大我,个人之于社会,于知行中统一,于明明德时彰显。
三、细节决定成败,自律成就未来
10月27日,会计学系苏文兵老师与经管4班的10位同学在仙林校区开展了一次学业导师见面会,主要从“为人”“求学”和“乐活”三个方面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1. 为人——于细节处显尊重。
首先,苏文兵老师对于部分同学的迟到现象,通过身边真实事件举例,说明并强调了守时、注意细节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2. 求学——自律自主寻真理。
接着,苏老师强调勤勉自律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学中的重要性。他告诫各位同学,大学学习关键在自己,需要学会自律,不应该整天沉迷网络、手机或游戏。同时,在大学的学习中,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仅要掌握老师上课所讲内容,还要阅读教材和相关课外资料,与课堂知识相互补充。另外,他还呼吁同学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但需有理有据,不能盲目质疑、盲目挑战。
3. 乐活——劳逸结合促发展。
针对生活、社团与情感问题,苏文兵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大家参与一两个社团,以锻炼自己的沟通、交际和组织能力;同时通过社团,能够找到志趣相投的同学,甚至跨专业的交流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但同时,苏文兵老师也指出,课外活动应当以个人精力为限,过犹不及,避免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荒废主业学习。在情感方面,在大学期间不要排斥恋爱,机会到来时要抓住机会,享受一场纯粹的校园恋爱。
信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苏文兵老师将自己的亲身经验如数倾吐,犹如一面旗帜指引着同学们的方向。见面会结束后,何思彤同学感叹道:“在做人方面,苏老师俨然成为我的榜样。彬彬有礼、谈吐儒雅,令人如沐春风。我相信,这便是做学问者最好的模样。”惟愿榜样在心中远航,力量在梦中回响。
10月27日,会计学系薛清梅老师与经管4班的10位同学在线上开展了新生导师见面会。
1. 用战略思考的方式探寻人生目标
没有目标的人生缺少动力和方向。薛清梅老师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确立价值观,这是一个持续的探索过程,是对自己和对社会认知的过程。战略思考的方式有助于大家逐步探寻自己的目标:从why开始,然后再去想how和what:明白了为什么做,才能知道有哪些事情需要做以及怎么做。
具体来说,比如对于大家所焦虑的学业规划的问题,可以首先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努力保研?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出国留学?这些发展目标与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关系?一步步挖掘和探寻自己即将做出的行为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这些问题的答案后,再制定学业规划,将时间投资在与发展目标相关的事情上,切莫随波逐流。
2. 大学学习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有意识培养能力
薛清梅老师认为,进入大学后,学习模式和学习节奏相比高中都有了一定的转变。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探究学问,追求真理。因此,薛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大学多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有意识地培养各种能力。
比如,主动寻找资料,利用图书馆资源,读一些经典著作;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处理冲突和参与合作;培养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
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奉献。大学正是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动荡与生成的阶段,需要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冲突之间进行抉择。最后,可以借用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的话与大家共勉:
做一个诚实而有趣味的人,
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社会关怀的人,
做一个热爱自己的志业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
11月17日中午,会计学系熊焰韧老师与经管8班的10名同学及2位高年级同学进行了一次愉快的线下交流。
1. 五湖四海,圆桌畅谈
论语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初次相识,家乡总是大家的共同兴趣。在座的同学们分别来自吉林、青海、福建、重庆,陕西等地,大家共同进入南京大学,并将在“江南佳丽地”共度未来的四年时光。这次的圆桌午餐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诉说思乡之情的契机,也唤起了大家追求“南大梦”的回忆。同学们纷纷讲起高考前对南大的憧憬,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高考故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熊老师还鼓励少数民族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民族以及民俗,期间其他同学也争相分享学习生活中的趣闻。在一番有趣的分享之后,熊老师对大家入学后的生活状况进行了了解,询问大家是否适应大学生活,提醒大家冬季注意保暖,同时保持作息规律。
2. 朋辈指引,共话成长
为了增进同学们对商院学习生活的了解,熊焰韧老师还邀请了研二的朱瑞琳同学和大四的周青同学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们向两位学姐咨询有关学业的各种问题:专业分流、选课、保研的比例、课程要求、大学课程学习方法等事项,可以看出大家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保持了高中学习严谨认真的态度。最后,熊老师和学姐建议大家放松心态,不要盲目从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
这次交流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同学们分享开学以来学习生活中的收获,讨论了内心的疑惑,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放松和休憩,并相约下次共聚鼓楼校区,感受古韵古香。
管理学院新生导师系列活动正在持续开展中,各位导师作为新生进入南京大学后的“成长指路人”,从学习、生活、专业分流与学术能力培养、学业规划等各方面为同学们提供指引与帮助;同时他们也从中新生群体中收获z时代群体的新观点与新想法,“导”学相长,并肩前行。
(商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