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发布时间:2022-06-01浏览次数:714

2022528日,选修量子神奇以及探索生命:从分子运动到人工智能通识课的部分同学来到鼓楼校区,首先在唐仲英楼参观物理学院的相关实验室,大家按照事先的分组依次参观王雷老师组、于葛亮老师组、杜灵杰老师组、缪冰锋老师组、曹毅老师组、闻海虎老师组、谭新生老师组的实验室。

王雷老师组、于葛亮老师组向同学们分享了关于二维材料的背景知识,介绍了石墨烯、异质结相关的研究进展,并给同学们展示了制备的精妙的二维材料样品。



杜灵杰老师组和缪冰锋老师组给大家展示了课题组进行相关实验的精密仪器,并向大家介绍了相关研究中的物理气相沉积、分子束外延等制备方法。



   曹毅老师组介绍了生物物理和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具体的仪器和实验结果向同学们讲解了原子力显微镜、磁镊的工作原理。

闻海虎老师组首先给大家介绍了超导相关的背景知识,随后展示了超导磁悬浮小车在椭圆形轨道的运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同学纷纷亲手移动小车体验超导的魅力。

谭新生老师组带领同学们走进量子的世界,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介绍了神奇的量子超导理论。

随后在蒙民伟楼参观高性能计算中心,同学们对大规模的科学计算有了一定的了解。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积极分享自己的参观体验:

级本科生 尹琪钦:

这次参观让我们见识到了一线的科研生活接触到的仪器、研究内容和科研的意义。很高兴能够看到课堂上每个讲座中的知识都是具体的研究内容,尤其是将课堂上讲到的超导材料的知识和实验室中的仪器原理联系起来,让知识变得更加具体。总的来说,有一种膜拜大神的感觉。

21级本科生 陈诺:

首先要感谢量子神奇这门课给我们近距离观察科研前沿仪器和了解高科技成果的机会。虽然听完后还是有些不太理解,但是每当走进一个实验室,我总能被其中的氛围和陈列的仪器震撼到。同时讲解的各路大神也让我大开眼界,学海无涯,向他们日复一日坚持搞科研的精神致敬,也向他们学习。

级本科生 李睿怡:

这次参观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到科学的前沿,不仅仅为我们科普了一些前沿知识,更让我们的知识边界更加开阔、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尽管我是一名文科生,也感觉到自己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世界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级本科生 杨雅琴:

这次参观实验室真得让我感受到了“量子神奇”,大开眼界,十分震撼。在前辈们的讲解下,我们尝试理解石墨烯异质结构等知识,参观各种先进科学仪器。总之非常感谢能有这次机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21级本科生 黄璇:

作为一个文科生,这次参观物理实验室给了我很多收获。虽然不是能完全理解许多原理和知识,但是在参观八个物理实验室的过程中,我见到了许多前沿的精密的实验设备,了解到了在二维材料、超导、量子物理等领域,我们国家的发展进程,既看到了物理的专业性,又了解到了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还知道了物理知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通过这次参观,我拓宽了自己的学科视野,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些理科思维,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开放、更多方面的思考问题,也让我有了学科融合的意识,要全面学习,广泛涉猎,才能走得更远。

21级本科生 周亦诺:

作为一名经管专业的学生,我知道我的专业道路应该不会与实验室有所交叠;但同时作为高中的理科生,我又对物理这门学科保有着极大的兴趣与憧憬,实验室中的种种仪器以及高低错落的数据总是散发着神秘的光彩。这次的实验室参观活动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曾经的梦想,为我打开了前沿物理的一扇窗,我能够近距离的直观的感受到二维材料的存在,能够看到超导现象的小车,走进了高性能计算机的内部,体悟到了学科交融的魅力。感谢这次活动!

级本科生 许可欣:

本周末,我有幸参观了本校实验楼之一——唐仲英楼。作为文史类专业学生,过去几年本人对自然科学领域可谓一窍不通。本次参观不仅大大改变了本人的刻板印象,也给予我一个全新的视野看待自然科学研究。

唐仲英楼坐落钟灵毓秀的鼓楼校区,四层楼高且具备高级抗震能力,成为众多科学研究者孜孜不倦之地。跟随助教的步伐,我们注意参观了石墨烯材料、生物芯片、超导运用等主题的实验室,大家虽然对相关专业知之甚少,却仍然从昂贵复杂、精良先进的设备及幽静清冷、公式处处的实验室环境中感受到了科学的理性之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学长们的状态。实验室里的“理科生”学长们有着与我刻板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口才,向我们侃侃而谈专业知识,丝毫不见社恐与紧张,带有因对本专业自信且喜爱而衍生的淡定从容;介绍过程中,也不止一位学长询问我们是否有疑问,并向我们宣传,“欢迎加入买球app排行网站的课题组”。我看见,我印象中无趣的、重复的自然科学、也是众多优秀学者毕生的目标与追求。

这里处处是理性的魅力,闪耀着热爱与自信的光芒。

21级本科生 曾志宏:

经由这次实验室参观,我不仅学习到了很多前沿知识,拓展了视野,还切实地产生了一些心得。对我影响最大的当数对单层原子的提取。先前我一直认为,前沿科学的进行一定是在一些高精尖设备下,依照先进的科学理论进行的,可我万万没想到,用胶带和玻片也可以得到如此高精度的材料。我深刻意识到了科学研究完全没必要一味追求使用高精度设备,那太局限了。科学研究在进行的时候,我认为完全可以出去走走,看看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小物件,也许一个背包或者一双筷子都能给我们一点启发呢?

(图文:周安俣、程昊)